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強湊新詞好騙錢

有朋友讀了這裡昨天〈對不「創新就死亡」的質疑〉一文,來電郵談到,對當今社會上的某些所謂創新不以為然,它們常常忘記了進步應建基於前人留給我們的東西、也就是經過去蕪存菁的優良傳統之上。

朋友以近年來流行的所謂 fusion 菜式(混合菜式)為例說,新菜式有時為了創新而創新,殊不知,許多人最想吃、最愛吃的,往往不過是傳統的家常小菜,例如一碟「夠鑊氣」而材料新鮮的菜心炒牛肉,就足以令人回味無窮。他認為一些人「未學行先學走」,把傳統丟棄了,創新卻做不好。

這樣的創新,常常是走捷徑的產物。要把傳統的東西學好,談何容易。讀大學,可以三四年拿個學位,而學傳統工藝,很難三四年有所成。以入廚掌勺為例,三四年能夠把基本功掌握到家就不錯了,難有大師傅的功夫。

不過在社會都推崇創新的風氣之下,很多人渴望一步到位,都往創新的方向走。創新通往一個新天地,一切都新鮮。一切都新觧,往往就誰都說不準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這便提供了魚目渾珠、投機取巧的空間。在本來就比較虛無的藝術領域,尤其是這樣。這猶如畫人難而畫鬼易,畫人物,似與不似,一目了然;畫個鬼樣,似與不似,就沒有人敢置喙了。外星人也沒有誰見過,只是因為在羅斯威爾事件中弄出了一個大頭斜眼的形象來,以後的人說見到的外星人,幾乎都是這個樣子的。無譜,創新好辦;有譜,創新就難了。

大抵,鼓勵創新是出於一個苦衷,就是知道創新甚難,能突圍而出的如鳳毛麟角,千百例中無一。要得到一例成功,就必得伴以千百例的失敗,如淘沙取金。於是只有大事鼓勵,才可以有所得。

因此,對於標榜創新的東西,必須有心理準備。我看畫展、聽音樂會的經驗,是凡標榜創新的,不寄予厚望,甚至敬而遠之。音樂會若以「世界首演」作招徠,不聽必無損失。假若這個「世界首演」作品是成功的,得到好評,一定有二演、三演的機會,到時再聽好了。不過,這樣的作品頗稀有。

這樣的創新也出現在潮語、新詞上。語言是有生命的,不斷湧現的新詞就是生命的表現。其中,能在一般人視野中反覆出現一年半載的,並不多。很多初現時「潮」得不得了,到處聽到見到,但很快就消聲匿跡,只成了某個歷史時段的點綴,例如香港早些年出現的「屈機」之類。

廣告公司的文本寫手很喜歡製造這樣的古怪新詞彙。今天在報紙上一個跨版廣語中就見到一個:稀貴。這還組成了一個四字詞:稀貴無匹。字典上一定查找不到這詞,你只能猜想,是稀罕加珍貴的意思。創作者大概認為,中國的雙字詞很多是從兩個雙字詞中各取一字合併而成的,於是便大膽循此路線創新。專賺女人錢的化妝品廣告最愛這樣的創新,務求以貌似深奧的新詞奪取女人的眼球,什麼水潤、緊緻、美白……都是最廉價的哄騙:連廣告意念也不必思考,強湊幾個不見經傳的新詞就把人──當然是愛美的女人──的錢騙了。所說,女人的錢好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