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電影拍攝中的山寨風格

功夫片最善於利用環境設計動作,這是胡金銓
的《龍門客棧》劇照。
對於我,電影這個行業很陌生,從來沒有接觸過,有點神秘。以前雖然也有過看電影較多的日子,但不算電影迷。日前聽說朋友的家借出去拍電影了,昨天下班之後,我去湊湊熱鬧,旁觀一下電影人工作的情況。

在香港,常會見到拍外景。我發覺,旁觀的人不會很多。原因很簡單,拍電影是很花時間的事,大部分時間花在種種有分工的技術安排上,有些人忙得團團轉,有些人則無所事事。你也無所事事地旁觀,一會兒便興趣索然了。

我去看拍攝的,不是大電影而是小電影──微電影。這是近年由網絡催生的一個新片種,只有幾分鐘長度。它用電影的專業標準拍攝,有時還會出動大明星。幾分鐘的篇幅,情節不可能複雜,能容納的信息自然不多,但如果拍得好,一樣得到欣賞。我看過一個百事可樂為大陸市場拍攝的賀歲片,就屬這一類,這其實是廣告片。

這樣的廣告片不可能放到電視或電影院去放映,而放到網上,只要你拍得夠水平、有意思,自然有人主動為你一傳十、十傳百地傳播。我就是這樣看到那個動用了好幾位大陸、香港明星的百事可樂廣告片的。

朋友家裡拍攝的,也可以說是廣告片,不過不是商業廣告,而是公益廣告,是為香港的愛護動物協會拍攝的,想通過一個三代人與一只狗的溫情小故事,勸導人們對人對寵物都要善始善終。

這是低成本的製作,據說約有六分鐘長度,兩天就拍完。其中一天就在朋友的家中取鏡,因為看中那裡有硬木家具,像個老人家住的地方,還有個陽台可以安放器材,容納一些工作人員。原來,這樣的小製作也出動二十幾人,把約一千平方英尺的地方擠得滿滿的。

我下班去到,演員──包括一只黑毛犬──都已收工,但還在拍攝一些空鏡頭。在導演── 一位初執導的女明星的指揮下,利用屋內的陳設、物品拍攝,例如把一盆植物舉起,打上燈光,拍攝「日光」在白牆上移到的斑駁影子;扇起風,拍攝牆上貼上如意二字的布幡的飄動。我笑對朋友說,該向他們收取道具費。

原來還不止這些,他們整天都在就地取材,利用屋子裡的環境,重新擺布屋裡的器物作背景。閒放的書,淋花的破水壼,插了好幾天的殘花,主人的衣服,都利用上了。聽朋友說,很多鏡頭是臨時有了靈感才安排拍攝的,於是連廚房都上了鏡。

我聽了也看了,知道這是香港電影拍攝的典型風格,就是到了現場,盡量利用環境,靈活變化。香港電影以功夫片、動作片享譽世界,其中一個訣竅,就是利用不同的場景設計動作,而這往往是到了現場,才由負責動作設計的武術指導「度」()出來的。成龍的電影最有這種特色,你仿佛覺得,那場景好像是為了配合成龍的身手而特別設計的。在高度制度化的荷里活,電影拍攝都得按事前定好的程序一板一眼進行,容不得這樣隨機應變的靈活性。

要說香港精神的話,我認為這種善於利用環境的靈巧,是香港精神的重要元素。這精神在六七十年代最興旺,那是山寨廠林立的年代,山寨廠很簡陋,但沒有完成不了的工作。那也是功夫片萌芽的年代,吊「威吔」(纜繩),在摔打、騰越中用紙皮箱代替軟墊,都是那時的「發明」。

在那微電景的拍攝中,我仍感覺到這種山寨風格、香港精神,可是在整個香港而言,這失落了──起碼很大部分失落了。對我來說,帶點野性的山寨風格很可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