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補習天王」教的是小班還是大班?

清華大學一九七七級的學生在上課
在香港,經常看到所謂「補習天王」的廣告。最近看到時,我有一個疑問:他們上課時,是大班教學還是小班教學?

之所以有這個疑問,是由於有大批中學校長、教師走出來,要求當局切實推行小班教學。這是由於預計到中學未來幾年的入學人數會下降而提出的,他們擔心這會導致學校關門,於是把小班教學的議題重新點燃起來。

直覺上,小班教學優勝過大班教學。路過公園,見到那些一個導師面對幾十人的太極班,我總不以然,覺得學員的動作不得要領是必然的。導師哪有能力照顧到每個學員?學樂器嗎,最好是單對單,一位導師要應付兩人都嫌多了。這都證明小班教學較優勝,最好小到一對一。

小班的最大好處,是有利於教與學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立即檢驗學員的成績、糾正錯誤,學員可以即場問疑。這在太極、樂器的學習中,很有必要,這都屬於技藝上的學習,偏重練習。但偏重於理解和思考的學習是不是也一樣?

似乎有同有異。在講授、解釋問題的環節,只要環境、設備配合,向一個人講和向四五十人、一百人以至更多人講沒有什麼分別,但在互動、提問、釋疑的環節,小班自然勝於大班。大班的最大優勝之處是效益高,一個出色的老師,可以在充裕的準備和安排下,同時面對很多學生,甚至通過視像廣播,讓更多不在現場的學生也得益。這樣的班可以很大。

我沒有看過那些「補習天王」是怎麼上課的,但我相信開的決不會是小班。他們和他們背後的補習社有那麼多捧場客,證明他們的講課一定有過人之處;他們看來很高的金錢收益,不可能來自很多人推崇的小班教學。

最近讀了教育界人士的一些文章才知道,一向以為小班教學必然較優勝的印象大有偏差。中文大學副校長兼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候傑泰撰文指出,小班教學的研究自從一九二零年開始以來,小班的好處從來沒有在現實世界中有明顯及穩定的彰顯,而只在大大小小的研究中時隱時現。他主張把主要資源放在佔上課大部分時間的真接教授上,而不是放在小班效果較彰顯而時間不多的互動環節中。

他說了一個經歷:到大陸二級城市的學校參觀,教師「在六七十個(甚至更多)學生的課室內,將西方互動及學生為主的教學法,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慨歎道:「國內靜悄悄地已有很多充滿理想、富有經驗,以及實幹能力甚強的校長及官員,他們的教學方法及效果,令我們目瞪口呆,自嘆不如。」他發覺,大陸學校每班的學生人數可比香港多一半以上,但每周上課節數只及香港教師的一半,於是教師有充分時間設計每節課以至每分鐘的授課安排。

他認為,「小班綑綁太多資源」,「好處是幻覺多於實像」。他指出,教舉質素的關鍵不在於每班人數,而是教學方法。他建議維持每班人數,騰出額外人手做教學研究、做聯校備課。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林文量則撰文指出,香港的教育經常開支已佔政府總開支22.5%,遠高於新加坡(10.3%)、日本(9.4%)、英國(11.3%)、美國(13.1%)。香港之重視教育值得自豪。但他發現,在香港的大學與中學所得撥款與人數消長相反之下,到二零一一年,中學學生與教師的比率下降到14.8,大學的比率則增加到13.3。兩者己不相伯仲。

從一個普通市民的角度去看,這絕對是資源錯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