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張羽煮海》,特別的粵曲演唱會

黃偉坤戲迷會在大陸作的海報
上星期六去聽了一場粵曲演唱會。在香港,粵曲演唱會頗不少,在一些區的演藝中心,誇張點說,可說「夜夜笙歌」。那天去聽的演唱會,相對之下,卻有些特別。

粵曲演唱會多,是近年學唱粵曲的人多了的反映。這是隨着戰後出生的所謂「嬰兒潮」一代人的退休高峰期到來出現的。這一代人,年輕時都對粵曲耳濡目染,一旦退休,要找尋可以消磨時光的嗜好,不少人就唱起粵曲來了。一些人可能並不真的很喜歡粵曲,只不過在「搵錢」生涯中從來就未培養過文化藝術方面的興趣來,到老來不知怎麼排遣日子,就想到兒時聽得最多的粵曲來。若友儕間有人也喜歡,就一起去唱了。

日前去聽另一個音樂會,遇到一位沒有見面多時的朋友,才知道這位曾同在一個中樂團寄情樂韻的舊友,也伴奏粵曲去了,而且是一組人的「頭架」。後來細數一下,那些年一起拉二胡的朋友,加上後來加入同一樂團的朋友,如今可以獨當一面拉「頭架」的,竟然有半打之多。粵曲伴奏不同於一般的演奏,需要時日的不斷浸淫。各人能夠有今天的功夫,都少不了十年八年的磨練。這除了關乎各人的興趣、毅力,也足見市場的需求不小。

唱的人多了,師傅為激勵大家的進取心,會舉辦演唱會。演唱的,大都學藝未精,實在難以吸引觀眾購票進場。於是演唱會多通過地區組織送票,演出者既出錢(要請拍和樂師、租場、置裝等等)又出力,為求自我滿足。唱一次、唱一曲,起碼要花幾千元。

那天去聽的,是《「張羽煮海」粵曲演唱會》。演唱者並非香港的業餘票友,而是南來的新晉老倌。黃偉坤、梁兆明、莫燕雲三人原來都是在湛江接受粵劇啟蒙的,然後登上珠三角各地舞台,佛山、廣州、深圳等,又得到香港的大老倌林家聲、林錦棠等的指點。其中挑大梁的是黃偉坤,由頭唱到尾。據說,三人都有不少「粉絲」,不少從內地到香港來捧場。難怪當晚場面頗熱鬧,荃灣大會堂樓下座位接近爆滿。

最特別的是演出形式,它不是由傳統的粵樂隊伴奏,而是在粵樂隊的基礎上,加上民樂隊──宏光國樂團──伴奏。伴奏的規模於是從一般的十餘人擴大到五六十人。此外,部分曲目還有一個約四五十人的合唱團伴唱。由本港著名粵曲創作人嚴觀發編排的音樂,既有傳統色彩,亦有帶點交嚮性的民樂特色。唱腔中有梆黃,也有特別創作的小曲色彩曲調。

曲目中,《再進沈園》是獨唱,《子期遇伯牙》之〈聽琴〉、〈碎琴〉是兩生對唱,唱腔都較傳統;大軸的《張羽煮海》是生旦清唱劇,唱腔主要是幾首耳熟能詳的民樂曲串成,有《玄武湖之春》、《江河水》、《二泉映月》。

這樣的演出,說不上很新穎,但與一般的粵曲演唱有很大分別。觀眾接受嗎?現場的反應很熱烈,這可能有粉絲效應。而據我接觸的多位朋友,而且是平時比較少聽粵曲的朋友,竟然都說「好聽」、「新穎」、「願意再聽」,這有點意想不到。

(聽《張羽煮海粵曲演唱會》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