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淡色中國」優於「中國模式」

中國:淡色的
香港一本教學手冊惹起了很大爭議,我不大明白,弄來了一看,才恍然而悟。

這本教材是中學的通識教育而設的,名為《中國模式》。「中國模式」這個叫法,西方有些人熱捧。傳媒上,也常見到,用得有點濫了,也讓人有點麻木。中國官方則基本不提這四個字,因為知道中國還在摸着石頭過河,從現在到將來都不可能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中國模式」。拿來手冊一看,才知道這特有所指,是指美國年輕學者喬舒亞.庫珀.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手冊中譯為拉莫)在《北京共識》中提出的「中國模式」。

我有點驚訝。

一是編著者的視角很高。雷默是國際間中國問題研究領域中一名涉獵領域寬廣的新銳學者。他是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當過特技飛行員,保持着兩項美國飛行紀綠。他又當過《時代》周刊的記者、編輯。美國把真主黨列為恐怖主義組織,他卻在黎巴嫩坐着真主黨的車到處走,尋找真主黨的成功秘訣。

他又當過高盛的高級顧問、清華大學教授、基辛格顧問公司的北京辦事處主任和執行董事。他對中國、對世界的認識顯然有別於上一輩,他寫出的《北京共識》、提出的「中國模式」也因而在國際、在中國頗惹起爭議。這是個學術味道很濃的議題,爭議主要在學術層面、政治層面進行。傳媒常常提到的「中國模式」其實只是籠統而言,相信從編輯到讀者都對之不甚了了。

手冊為什麼會借用雷默那樣的高視角?再一看,原來編製者是浸會大學的「當代中國研究所」,是象牙塔裡學者的作品。他們的確比一般市民有見識。

這就讓我有第二個驚訝了,就是香港的小學生吃得消嗎?連日來的「輿情」反映,不但小學生,連他們的老師、家長,還有傳媒,都吃不消。

不過,我倒覺得,香港人很值得借助雷默這位有敏銳觸覺的學者,去認識正在高速發展的世界──不僅是中國。

在雷默看來,世界總是在變化,有些變化是可以察覺的,有些卻不能。他把世界上的事情看作是一個個複雜體系,它們好比一個個沙堆。沙子一粒粒沙子堆起來,開始時,每堆一粒,其他的沙子會自動稍稍調整,讓沙堆穩定下來,慢慢形成一個金字塔形的沙堆。但到了某個臨界點,整個系統就會變得不穩定,最後會有一粒沙子導致整個沙堆難以阻止地坍塌。這會在哪一粒沙子落下時發生?無法預測。金融海嘯的發生是最典型的例子。

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秩序就是這樣的沙堆,每天都會掉下新的沙粒,可能是新的病毒、新的NGO、新的發明創造……「我們正在通過各種方式組織起來,但卻變得越來越不穩定」。現實主義者說:「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雷默卻說:「錯,利益也不是永恆的。」他認為,傳統的安全策略無法解決世界面對的新的安全問題。

是以,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年代,要向不可思議的人們學習不可思議的創新。《不可思議的年代》正是他一本新書的題目,而中國是不可思議的國家之一。

對於中國,他提出了一個概念:淡色的中國。他發覺,漢字「淡」字很能代表當前的中國:充滿矛盾現象,有如「水」加「火」,但融為一體。你要認識它,必須全面掌握才行。

我想,認識中國,從「淡色中國」切入比從「中國模式」切入會好得多。
**
舊文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