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玩玩音樂椅,擺脫「路徑依賴」

路徑,要依賴?還是創建?
朋友在某部門供職,最近在會面中談到工作上一點新鮮事。事情雖小,但也值得一記,主要是它讓我對「路線依賴」的理論有了新認識。

那個部門一位外籍高官剛到美國某名牌大學作短期進修回來,頗有些新體會,並應用到工作上。譬如:在例行工作會議上,出席的同事都到齊了,各人如常在自己慣坐的位置上坐好。主持會議的那位高官到來,讓所有與會者都站起來。各人詫然,玩音樂椅?差不多,他要各人轉換位置,坐到一個新的座位上去,然後開會。

目的顯然是要刺激或提示大家,要從一個新視角思考、看問題。從經驗可以知道,往往一個小小的新刺激,會觸發新的靈感,形成「腦震盪」,帶來引發連串變化的催化劑。

這樣做,未必在會議上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保持這樣的警惕很有必要。可以的話,不妨藉着一些外在因素推動一下。

慣性,對於個人,對於社會,甚至對於動物都很重要。通過歸納,了解並掌握了一些事物的慣性,才可以學懂適應環境,有所進步。學習而要勤學,其實就是要建立慣性;要通過不斷的重複,或者動作上的,或者思考上的,促使大腦中相關的神經元發展出必要的網絡來,結果就是熟能生巧。年紀大了,學習能力下降,是因為這樣的習慣、神經元網絡較難建立起來之故。馴獸,主要是通過獎勵,讓動物建立對人有利的慣性。

可是慣性一旦建立起來了,就產生惰性。規律既然已形成,就不必思考而為了。人都有惰性因子,傾向於少動作、少動腦。好的設計都是朝向這個目的,這美其名為user-friendly,為用家設想。可以想像,本來的汽車將是自己駕駛的,你動動嘴皮,或者想一想要去哪裡就可以了,汽車會自己駛去。

這樣的慣性還具備自我生長能力,由一個慣性衍生出其他的慣性來,就像一個生物體一樣。這就是「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的理論,它原來是說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都存在物理學中那樣的慣性,一旦踏上某一路徑──無論是朝向好、還是朝向壞──就可能對路徑有所依賴,慣性地前進。這個慣性會不斷自我強化,讓你難以擺脫,好像走上不歸路。

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s Cecil North)率先以「路徑依賴」理論來闡釋經濟制度的演進,並憑此在一九九三年與Robert William Fogel一起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對於個人、機構、社會,「路徑依賴」都有利有弊。你要建立必要的慣性,但到了某一階段,又要搬脫不必要的慣性,要建立新思維。「路徑依賴」的最大好處是「有效率」,按着舊模式去想、去做就可以了,不論什麼事情,概念先行,把概念套上去,其他的就不必細想了。

在一個發展變化十分緩慢的世界,一切按照老皇曆辦好了,沒問題。可是誰都知道「這個世界變化快」,「路徑依賴」的危險性在增加,尤其是在香港,因為香港周邊是世界目前發展變化最迅猛的地區。
**
舊文參閱:切馬拉糕刀法的啟示
屁股,軌距,路徑依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