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聽取蛙聲一片」的笑話

「呱!呱!呱!笑話!笑話!」
日前收到一個英文的西洋笑話,題目是The Farm Kid (農莊小子),很絕。是這樣的:一個農場主駕車到隔鄰農場去。敲門,應門的是一名約九歲的男孩。「爸媽在嗎?」「到鎮裡去了。」「哥哥 Howard ?」「也一起去了。」那農場主有點煩躁,男孩見狀說:「我知道工具都放在哪裡,你要借去,我告訴爸爸就行了。」農場主悻悻地說:「這事,得跟你爸爸說才行,是關於你哥哥讓我女兒 Suzy 懷了孕的事。」男孩想了一下認真地說:「這真得跟父親說才行。我知道,牛的收五百,豬的收五十,可是不知道 Howard 的要收多少。」──說的是配種收費。

笑話之前其實先有一句:「你要是在農村,想法有點不一樣。」

農村的人單純,孩子更單純,一個很複雜的人際關係問題就這樣給還原到動物本性上去!

這自然是笑話,但說明人是環境的產物,你在哪個環境待久了,自然適應了哪個環境,從生活習慣到思維方式。生物的進化是這樣形成的,反過來,也可能是退化。譬如到城市住得久了,遠離大自然,適應了城市的環境,對自然環境的東西就不適應,以至抗拒了。

今天有報道說,有屋苑住戶不耐煩屋苑人工湖裡傳來的蛙鳴而投訴,管理處要為此「安排捕捉工作」云云。

前面的笑話是寫給城裡人看的,而在農村中人看來,不耐煩蛙鳴而煞有介事地「安排捕捉工作」也是匪夷所思的笑話。這笑話中的屋苑在香港新界的馬鞍山,住到那裡去,不是該有親近大自然之思嗎?怎麼會為蛙鳴煩惱?蛙鳴就是夏日自然交響樂中的「鼓聲」嘛。

這或許正好說明了很多人嘴裡的環保、「親親大自然」,其實不過等同葉公好龍,龍真箇飛舞起來,就大事不好了。

很多人討厭城市的繁囂、喧鬧,嚮往農村的簡樸、寧靜。其實農村不如想像的無聲無息,而有自己的聲響。有來自動物的,公雞、知了()、青蛙、蟋蟀、雀鳥……以至豬、牛、老鼠都不甘寂寞;也有來自風作用於不同植物的,有來自水拍打不同河灘、海岸的。正是這些聲響,讓人覺得投入了大自然的懷抱。你若對大自然、對鄉下真有感情,到了那裡而聽不到這些聲響,該多失落。

公雞、知了、青蛙、蟋蟀……的聲音,以前在香港市區某些角落例如公園也可以聽到,如今都逐一消失了。你能喚起上一次聽到雞啼、蟬唱、蛙鳴、蟋蟀歌詠的記憶嗎?年輕一點的,可能根本沒有這樣的記憶,自然更沒有由此引發的感情了,就是辛棄疾《西江月》上片白描的那種農家樂的恬淡盎然: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香港早就不再有「稻花香」,如今,連「蛙聲」也遭「打壓」了。這詩句裡的意境,往哪裡尋? 

注意:對城市的噪音會上癮。有朋友從灣仔搬出去後很不習慣,常失眠,因為夢中失去電車的叮噹作伴;又有朋友到外國小住常睡不着,因為靜得太可怕了,耳朵老是嗡嗡作響……。
**
舊文重溫:〈知了知何去〉

2 則留言:

  1. Very true!
    我中五之後返鄉下住左2個星期,
    炎炎夏日,
    但係夜晚一d都感受唔到下午哥種悶熱,
    反而係涼風送爽,
    相伴的仲係清脆的竹聲,
    鳥囀, 蟲鳴......
    我到依家都仲好希冀哩種生活的環境!

    回覆刪除
  2. 今年還未入盛夏,鳴蟬已提早趕科場。因居往環境關係,本人已先後多次大清早(天剛亮)被牀前的蟬聲吵醒,原來她們就俯伏在窗台上,看著她高密度地震動雙翼,真是又愛又恨,愛者是感受到大自然無為之道(雖然她的尊容比蟑螂還要可怕),倍添熱鬧;恨者是近距離的嬋聲頻率刺耳,蓋過了日常的鳥聲,跟大自然和諧之音不協調。多次想協助她回歸自然,但一碰其身體,除了觸覺不好受外,蟬聲更變本加厲,快刺破耳膜,最後,還是要硬著頭皮,叫身邊的伙伴幫忙解決了事。故「除蛙之舉」只是個人行為而已。一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