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從M記笑話到街市絕活

收到朋友傳來的一輯笑話,題目是100% Canadian (百分百加拿大風味)。笑話看來是華人寫的,都是在加拿大見到的不可思議事情,好笑,也可笑。我不知道是不是都屬事實,但起碼第一個笑話肯定沒有誇大。

那個笑話翻譯如下:「我和女兒(駕車)走進M記的外賣點,合共光顧了4.25元。我掏出一張五元鈔票,另加一個0.25元硬幣。那女店員說:『你付的錢太多了。』我回答說:『不錯,但這樣你給我找一元就成了。』女店員嘆了口氣,把經理找來。那經理讓我重述一遍要怎麼樣,我再說了。他把那0.25元硬幣交還給我,說:『很抱歉,但他們(指店員)不能這樣做。』女店員於是給我找回0.75元。」

我相信,在所有華人地區,人們在付錢時常會有上述做法。這不光方便顧客,也方便收錢的,大家都不必細算零錢,提高效率。算術上也很簡單,對有最起碼數學基礎的成年人,絕對不難理解。以上述情況為例,我要付4.25元,先給你一個0.25元硬幣,等於尚欠你4.00元;再給你五元,五減四,就是要找續一元了。

那笑話最後加上一句:「千萬別把M記員工搞懵了。」員工該包括店員和經理。意思是這樣的算術太高深複雜,恐怕他們會應付不來。可是他們使用收銀機,不懂算術也應該沒有問題吧?最大可能是腦筋不靈,轉不過彎來。還是受到莫名其妙的死板規章制度限制?這很難理解。

我多年前也曾在加拿大遇到類似情況,光顧商場一家店鋪時,也為了不想袋硬幣零錢,在付款時除鈔票外加上一枚硬幣。那店主──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慌了手腳,找來計算機按了一番。那只是十元八塊的生意。這使我對彼邦人日常生活的數學才能印象深刻。

這樣為方便付款和找續的變通,在大陸特別多,這可能是由於零錢種類多而常有短缺之故。以上述情況為例,大陸的店員可能沒有一元零錢找續,但有二元的。這好辦,她會讓你在拿出五元鈔票加0.25元硬幣之餘,再拿出一元來,然後她給你找回二元,問題就解決了。複雜嗎?其實就是你要付款4.25元,而給店員6.25(5.00 + 0.25 + 1.00 = 6.25),於是6.25 – 4.25 = 2.00

這樣的情況,我在深圳的超市一再遇上,而在加拿大的M(相信美國也一樣),店員可能找來計算機也不知道該怎麼應付。我不知道他們在沒有計算機前是怎樣做生意的。如果他們到香港或其他華人地區來,看到市場上人們在錢銀計算和找續上的利落,一定瞠目結舌。

有年輕人光顧灣仔一家食肆後,眉飛色舞地描述那裡一樓面伙計的「絕活」。現在大部分食肆都有紀錄制度,每檯客人點了什麼,馬上就紀錄下來。要結帳,按紀錄一算就是了。那小店卻保持傳統,用人腦不用電腦。要埋單了,那樓面伙計看着檯上的狼藉杯盤,念念有詞一番,即報上銀碼。你有意挑戰他的人腦,拿出人手提電話內置的計算機再算一次,難以找出差錯。

過去,這是做「樓面」這一行的基本功;如今,這基本功基本失傳了。那小店樓面伙計繼承了道統,於是成了小店的招牌,竟有人為了一觀這「絕活」而去光顧。

但我認為更絕的是街市賣菜肉百貨的,尤是菜檔的「賣菜婆」。我家附近以前有家「好上好」菜檔,那「賣菜婆」真的身懷絕技。你挑了一籃子各式瓜菜放到她面前,她逐樣上秤,放進膠袋,動作麻利,如行雲流水,完了,隨即報上銀碼總數。我不知道她怎麼記得清楚每天變動的幾十種瓜菜的價格,又怎能以心算按你購買的不同斤両算出價錢,然後逐一加起來。如果要選香港「達人」,我會推薦這貌不驚人的「街市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