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歐元:是繼續浪漫,還是離婚收場?

一年多之前,當歐洲債務危機已廣泛引起關注之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克魯明(克魯格曼)寫過一篇打印出來有十幾頁的長文《歐洲有得救嗎?(Can Europe Be Saved?),他的答案是悲觀的。如今,可悲結局有日益逼近之勢。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 今天的文章的題目赫然是〈歐元是時候準備「離婚」了〉(Now is the time to plan a velvet divorce for the euro)。情況越來越難讓人安心,要繫好安全帶了。

金融海嘯二零零八年爆發時,華爾街受到千夫所指。歐元區債務危機接着爆發,似乎是受害者。兩地的危機當然有關連,但歐元區的問題其實主要是咎由自取。克魯明對這場金融危機有個特別的稱謂:北大西洋危機 (North Atlantic Crisis);並說,新世界(美國)與舊世界(歐洲)都一團糟,兩者之間沒有多少選擇餘地。

有人把歐洲歷史作一個很簡單的歸納:不斷走向分裂。這樣的分裂有利也有弊。利是不同經濟體之間競爭激烈,不斷創新,也不斷試錯,而成功經驗很快就得到傳播。歐洲近幾百年就是這樣壯大起來的。弊也有目共睹,就是戰禍連綿,有禍及全世界的大戰,有幾百萬人口種族之間的廝殺。直到現在,這樣的火種還未熄滅。

歐元的誕生,帶有浪漫主義色彩,是為了促進歐洲的聯合與和平而設計的,希望從經濟聯合走向更大的政治聯合,着眼於從長遠泯滅歐洲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之間的仇恨。

可是正因為政治上沒有融合,讓歐元存在天生缺陷。《金融時報》今天的文章指出:「真正的問題出現在政治領域。由於歐元背後並沒有一個政治性聯盟,因此它缺乏維持貨幣聯盟運轉所需的關鍵性機構。如今既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能強制各國遵守財政紀律,也沒有一項龐大的聯邦財政預算能為從富庶地區到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提供資金上的支持。」

克魯明在分析歐元問題時,拿經濟、人口規模與希臘相近的美國內華達州與希臘比較。美國各州使用同一貨幣,歐元區各國也使用同一貨幣,為什麼內華達州不會發生希臘那樣的危機?最大的原因,是內華達州之上有個可以提供金融、財政支持的聯邦政府,而希臘沒有。內華達州與鄰近各州語言相同,人口移動關係密切,經濟問題(如失業)可以互相消化。歐元區各國都沒有這種便利。

歐元區出現危機的國家還失去了通過貨幣貶值提升競爭力的便利(當然內華達州也沒有)。它們也可以通過「內部貶值」,也就是削減政府開支和福利、減薪、大規模裁員來提高競爭力,但這決不會得到民意支持,各種提案只落得議而不決。與美元結成聯繫匯率的阿根廷九十年代發生過類似危機,最後,要忍痛與美元脫鉤,一下子讓貨幣貶值三分之二,誰都承擔損失,才渡過了危機。

歐債的新聞中出現了一個合成的新字Grexit (希臘退出),這會意味着什麼?最難預料的是它的連鎖反應,會不會是引致整個歐元崩潰的第一塊骨牌?這很可怕。得明白一個事實:歐盟──不是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系。據二零一一年數字,美國的GDP是十五萬億美元,歐盟是十七點五萬億美元。歐盟也是對外援助的最大來源。

中國已在未雨綢繆了。在香港,財爺曾俊華日前也在網誌中發出了預警。

「請繫上安全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