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像CEO那樣治國

換換腦筋,從橫向變縱向
對西方文化稍了解,就明白「橫向民主」的由來。西方的民主建基於個人自由、平等的價值觀,每個個體理論上都有一樣的權利,不論貴賤、愚智。唯一有限制的是年齡。只要你到了法定年齡,一般是18歲,就假設你有足夠的智慧、能力作出理性的判斷,可以得到一張「神聖的」選票。這樣的民主是橫向、平面構成的。它的最大特點是「平等」,普羅大眾對此很受用:「我的一票與李嘉誠的一票有同等效力。」

可是據約翰.奈斯比特的觀察,中國人的社會與西方社會不一樣,中國人相信人生來就是密切聯繫的,個人是集體的一分子,與人和諧相處是處世要領。在這樣的環境下,政治運作不是依賴對立的政黨或政客,而是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過程,實現意見的統一。在上下的互動中,允許根據情況和環境的不同靈活變化,只要符合領導層所制定的總體目標就行了。

這樣,便創造了一個縱向結構,新思想和經驗可以源源不斷地沿着這個縱向軸交流。它的主要優點,是把從政者從每隔幾年就折騰一次的選舉中解放出來,以便制定長遠的戰略計劃,並長期堅持貫徹。

自下而上的最突出例子,是燒起了農村土地改革火頭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 名農民的行動。這條村18名村民一九七八年一個冬夜按下手印,搞起「包產到戶」。這「冒尖」行動的經驗,後來發展成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推廣,改革開放就此轟轟烈烈展開 。

約翰.奈斯比特認為,如果中國實行的是西方式的橫向民主,就會有大批候選人提出無數個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大量精力會虛耗在競選鬥爭上。前蘇聯的改革就是這樣,最後導致整個國家瓦解。而「通過傾聽自下而上的聲音並且保持高層的決策權,中國以令人震驚的和平方式完成了這次巨大轉變。」

他又把這稱為「宏觀引導式領導法」,就是由領導者設立總體目標,然後讓人民去實施,由自上而下去管理,自下而上去參與,共同實現目標。整個改革開放的推行,就這樣逐步鋪開的,所以經常聽到有「試點」、「總結經驗」、「交流經驗」。在這過程中,權力得到大膽下放。日本的大前研一就不斷以中國為例,批評日本過分集權,要日本學習中國放權。放權,是縱向民主的特點之一。從最近的薄熙來事件也可以看到中央放權放到什麼程度。當然,太放權了,也有造成地方主義抬頭之弊。

「宏觀引導式領導法」其實是管理學家斯蒂芬.萊因史密斯(Stephen Rhinesmith)就企業CEO的領導方式提出的,這樣做的CEO「更關注決策的大環境,而不是自己提出解決方案;他們為企業營造價值觀、提出總體目標、建立高效的領導班子;他們重視員工,為員工的參與提供良好環境與文化;他們堅信恰當的程序會產生最佳決策,而且一旦做出決策就會堅決執行。」

已有不少西方評論家注意到,中國的領導層像企業的CEO那樣治國。誰都知道,企業內沒有一人一票的民主,但一個聰明而開明的CEO懂得尊重民主,會知道怎樣推動員工為企業出謀獻策,靠眾人之智和力成城。這樣的民主不可能是橫向民主,而只能是縱向民主。

總體來說,企業的運作優於政府、國家的運作。兩者一個重要的不同點,是民主方式不同。

(「縱向民主」之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