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以「退」為「進」唱粵曲

粵曲演唱會,自一曲《武則天與王皇后》唱罷,
在新光成絕響
星期四晚上去聽聲輝曲藝苑主辦的「聲輝瓊韻聚新光」,場面很熱鬧。我極少聽這樣的師生粵曲演唱會,不知道平常的上座情況如何,那天約一千座位的新光戲院卻是坐得滿滿的。很可能是,很多人知道新光即將結業,於是都想到這被譽為香港「粵劇殿堂」的地方作最後「崇拜」。聽說,本來免費的門票,竟被妙賣起來了。

這樣的師生演唱會,水準參差可以預見。粵曲嘛,對上了些年紀的香港人來說,耳熟能詳。五六十年代,香港到處可以聽到粵曲,不管是公屋還是私樓,家家戶戶打開大門,粵曲歌聲穿堂過戶。在那個年代生活過的,誰不會唱幾句?可是要唱得好,一點不容易。

登台表演者,主要是從那些年走過來的,一些人可能退休了才從師學唱。態度認真是讓人敬佩的,單是講究的歌衫、髮型、佩飾等等的「投資」就不少,請來十幾人樂隊更花錢,還有場租等等開支,而收入則無,因為門票免費。如果算上平時排練也少不了的負擔,就更可觀了。據我所知,一些以牟利為目的的老師,讓那些闊太弟子上台唱一曲,收費若干萬。聽朋友說,他們每人只要攤分幾千元,那太便宜了,而且到新光這個「粵劇殿堂」唱呢! 香港的本土粵劇雖云日趨式微,但學唱粵曲的人卻有增多之勢。其中教的、學的、伴奏的有個相當大的人群,構成一定規模的經濟。

一些演奏中樂的朋友多年前起專注粵樂演奏,進而加入粵曲伴奏,本來只是票友式玩玩,慢慢就半職業化,以至職業化了,有時還忙不過來。

粵曲無論演唱或伴奏,要達到一定水平,都非下苦功不可。若真個苦練,而又有些慧根,幾年下來,可以見到成績。那晚,在不聞其聲幾年後去聽朋友的演唱,就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那台上功夫令人耳目一新。這既是就其本人而言,也是就當晚的演唱會而言。

聽戲曲演唱常常遇到「考驗」,它一曲動輒半小時,若是唱者未夠能耐,你就難耐。那晚共唱八首曲,唱了整整四小時,當中就不乏這樣的「考驗」。唱的都是對唱(包括一曲個人包辦子喉平喉),大都難以旗鼓相當,到最後一曲才總算看到高手過招。朋友的對手是其師傅,這很難得。

朋友當晚的過人之處,不聽只看,也看得出來,是當晚唯一能把曲詞都背下來的,也因而唱得更感情投入,還不多不少配合上身段、做手,倍覺突出。

對於粵曲,我愛聽平喉,不論是真平喉()假平喉(),大喉也可以。這大概是因為唱的是自然聲,較少造作,而歌者的音色、腔口也多變化。子喉唱的主要是假聲,個人特點相對較就少,也因而更講究個人條件和功夫。

朋友是退休之後才認真學起粵曲來的,這是「以退為進」的又一例。一些人一旦退休就什麼都退下來了,退休等於退化,找不到進步空間,大概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個方面還有進步的空間。這很可悲。

由朋友 之「以退為進」成績可觀,對我是個激勵。未退,當要繼續進;退了,更要進。

1 則留言:

  1. 我的老師說,香港教和學粵曲的人很多,演唱會無日無之,令人以為香港的粵曲很興旺,但那其實是假象,因為整體粵曲的水平其實是在下漸下降。
    個人十分認同,也剖析過其中原因。
    原因一,學唱曲的很多只是想演出,於是不少老師便設法找場地讓學生演出,而不理學生的水平是否足以“見人“,而學生覺得既然老師讓她(他)演出,顯而自己的歌藝已被認可,便心滿意足,未思進取。當然,也有些具自知之明者會明白自己的不足而力求改進,可惜只屬少數。
    原因二,每次演出都有一定入座率,令演出者獲得一定的滿足。但觀眾中小部分是演出者的朋友,純粹俾面捧場,也有其他同好來觀摩,或演出團體互相支持,而最大部分的卻是附近的長者,他們圖的只是演出結束後所派的那份小禮物。這些觀眾對演出者的水平沒有要求,但有些演出者卻以為自己有觀眾,以為自己行,徒沾沾自喜。這些演出絕大部分是免費派票,假如都收門票,還有多少捧場客?
    所以,粵曲演出雖多,真正的觀眾群落其實很小,演出者當中有多少是真的醉心這門藝術還是僅想扮扮靚出出風頭,實成疑問。但其實從大部分演唱者的水平來判斷,這也不成疑問了。
    我老師還指出,現在粵曲老師的質素良莠不齊,有些自己學過幾年,便出來掛牌,他們自己也不過了了,其學生又能好到哪裡去?
    由於觀眾人數萎縮,所以連職業的粵劇演員水平也提不上去了,因為不來勁了,況且這碗飯糊不了口,得把心思用在其他能賺錢的事上去。如此一來,浸淫的時間不夠,哪能出好老倌?現今能及得上任白波馬紅林家聲的老倌,一個也沒有,於是連真正醉心粵劇的人也不願進場了。曾去看過一場本地班的演出,發覺主要是老倌的歌迷(這樣的人還總是會有的),包括不少闊太包了票然後廣派親朋好友(包括在下)去充場面而已。
    內地的那批粵劇大腕也乏善足陳,唱腔硬乏韻味,倒是有幾個新秀有點潛質,願他們能為粵劇振興帶來一絲希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