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台灣,原住民,南島語


外形像一座山的蘭 陽博物館
在宜蘭,我們用大半小時,匆匆地參觀了蘭陽博物館。蘭陽溪被稱作宜蘭的生命之河,蘭陽博物館展示的就是關於蘭陽溪水系的人文歷史。我在這方面認識甚少,但在參觀中發現了與以前在書本中讀到知識的相關資料,從而增加了對台灣的認識。回來,為此重讀了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的部分章節。

讀過英語的可能會認識tattoo(紋身)、taboo(禁忌),還有batik(臘染)、amok(殺人狂)等字。它們的字音有點怪,不像英語;的確,它們都是引進的,都源自南島語(Austronesian languages)。這是分布在從馬達加斯加到復活島之間的語言,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言。

關於南島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近年比較多人接受的,是南島語最有可能發源於台灣之說,Diamond 的書也持這種說法。此說認為,操南島語的南島民族是由亞洲大陸而來,與侗傣民族或南亞民族可能原是一家,之後到了台灣,年代大約是6000年前。大約5000年前,他們才開始南下擴散到太平洋各地島嶼去。

這不僅是語言的擴散,也是人種的擴散。今天可以看到,菲律賓人、印尼人與東南亞人、中國華南人非常相似,只是膚色有些不同。他們取代了現在仍可以在這些島嶼山區見到的「矮小黑人」。

蘭陽博物館內關於原住民的展板內容
印尼語和菲律賓語很相似,就像中國不同方言普遍一致一樣,可是南島語其實有959種語言,分為四個語族。其中的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佔了945種語言。這表示這些語言分支出去後,仍沒有足夠時間形成巨大的語言差異,無法發展成為獨立的語族。如果要找尋南島語的源頭,因而要找到另外三個語族去,而它們都在台灣。台灣有12個少數民族,高山族語言就屬南島語。其餘的情況如何,我非專家,也未及去詳究。

《槍炮、病菌與鋼鐵》書中說到:「台灣土著現在只佔台灣人口的2%。南島語系的四個語族中有三個集中在台灣,這表明台灣就是今天各地南島語的故鄉,在過去幾千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這些語言一直在台灣使用,因此有最長的時間來產生分化,各自成為語族。這樣看來,從馬達加斯加到復活節島,所有其他南島語可能都起源於台灣向外的人口擴張。」

據在南島語分布範圍內的考古發現,台灣擁有最早的不同文化跡象,而這些文化源自華南。根據上書:「從公元前第四個一千年左右開始的打磨石器和和源於華南大陸更早陶器的有圖案裝飾的不同陶器風格(所謂大坌坑陶器),在台灣和對面的華南大陸沿海地區出現。後來在台灣的一些遺址中出土的水稻和粟的殘跡提供了關於農業的證據。」「有考古證據表明,在大坌坑文化到達台灣後的一千年左右時間裡,明顯源自該文化的一些文化從台灣向外傳播得越來越遠,最後佔據了現代南島語的整個分布範圍。」

我們曾到台灣東岸的八仙洞去,那是崖壁上的岩洞。由於時間太晚,又下雨,有落石危險,我們沒有細遊。這裡其實是台灣發現的最古老文化遺址,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濱文化。

太魯閣布洛灣展館內,一位太魯閣老人在用古老工藝織布
人類歷史上的人口擴張與替代,大都是經濟擴張的表現,擴張的是擁有較先進生產力和組織力的人群,擴張一波接一波。蘭陽博物館展示了當地一些原住民的歷史,就反映了這樣的過程。

蘭陽平原上的原住民不是單一族群,也不是同一個時期遷移而來,史書上稱為「西部流番」。其中有噶蘭瑪族,有平埔族。展覽中說:「乾隆、嘉慶年間,漢人陸續進入宜蘭,由於漢人的大規模移墾,造成噶瑪蘭人生存的空間日漸縮小。……生計日趨困難,人口流失嚴重……不得不逐漸『漢化』……。」「(平埔人)不諳文字……無法與漢人生存競爭,因而加速淍零、相繼出走。」這不過是二百餘年間的事,應該屬於南島人、南島語南遷的可稽考歷史的一部分。

我們也曾到中橫公路的著名風景區太魯閣遊覽,到過太魯閣人的聚居地布洛灣。太魯閣人也是二三百年前從濁水溪被驅趕到山上居住的。

台灣為保護原住民文化做了不少工夫,但成效有多大是令人懷疑的。原住民文化面對強大的現代社會,不可能離群存在,而兩者一旦接觸,說得好聽的結果是融合,說得不好聽就是被吞沒了。為了保存歷史,蘭陽博物館之類文化教育機構乃有必要存在。

(台灣行之十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