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台灣之吃:可有特色?

中櫪夜市,小朋友也是對象
很多人會同意,到台灣旅遊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吃,只去台北,也可以吃個夠。到台北以外的縣市鄉鎮走走,可以吃到的就更多了。我們一路上由北到南、由西到東,自然也吃過不少不同的東西。沒有什麼名貴的珍饈美食,但讓你覺得品種多樣、精彩紛呈。

香港也有食肆以台灣菜作標榜的,我去吃過,好吃,但說不出有什麼特色來。此行到台灣,不打算以吃為重點,但沿路吃下來,印象一樣,也難說有什麼味道特色。

或許可以說,如果有台灣菜這個菜系的話,沒有特色就是它的特色。以前到河南旅行,當地朋友就是這樣說河南菜。河南位於東西南北交匯之地,魯菜對它的影響最大,川、京、滬菜都有些影響,河南菜因而建立不起特色來。

宜蘭羅東鎮的夜市
台灣人若追源溯流,其實是大陸的一個縮影。台北尤其是這樣,國民黨退守台灣,帶去大陸各地官民,主要集中在台北。台北以外,分布着歷年從大陸沿海各地遷徙而至的移民的後裔。在明清之間遷徙來的最多,主要來自福建和廣東,籍貫上 多屬閩南、客家、潮州。他們在西部沿海各地開墾,根據不同的柤籍、語言,在不同的河道旁找到可開墾的土地,聚族繁衍。台灣的各個鄉鎮村落,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不同祖居地的傳統飲食習慣,結合到台灣的糧食特產,就產出各地自己的特色食品來。這些地方看來都特別珍重自己的特色食品,以同鄰鄉、鄰鎮另一傳統的飲食文化區分開來。於是,你驅車不遠走到另一鄉鎮,就可以嚐到不同的飲食。

不論從專做外來客生意的大街,還是以本地人為主的夜市,都集中反映了這樣的特色。這使台灣的夜市很有特點。

在台北的酒店附近到處找早餐吃,吃到北平葱抓餅
很多大小城市都有夜市,讓各行各業的小商販有個集中經營的地方。夜市辦得好,各方共贏,甚至能成為一個城市對外的「名片」。台灣就有不少有名的夜市,在朋友的帶引下,我們走了好個。如中櫪的夜市、羅東的夜市、台北的夜市。

台北原來有好幾個夜市,我們只去了士林夜市。那天,我們退還了租用的汽車,坐的士去。的士司機說,台北人不會去這些地方,都是外地人去的。士林夜市其實是一個區,由一個新建的有蓋市場,加上附近街道連成,而主角是有蓋市場內的熟食中心,它剛在元旦前給遷進了市場的地下一層。那天剛好是元旦,人的擁擠程度,與香港的年宵花市相同。那裡賣的不僅是小吃,還有大餐──鐵板餐。依我看,人流大抵可三分,即台北以外的台灣人,台灣以外的遊客,台北本地人。

從前挑擔賣麵的「度小月」,已飛上枝頭,
但口味傳統不變
中櫪的夜市很大、很熱鬧,從它的夜市,你不相信它不過是個人口37萬人的小城市,相當於香港一個區。遊人絕對應以本地人為主,攤檔男女老少咸宜,有不少做兒童生意的遊戲攤。宜蘭的羅東鎮更只有七萬多人,那天除夕夜到它的夜市去,竟然寸步難行,嚇得轉頭退出。這一夜,可能全鎮的年青人都逛夜市去了。

在夜市的確可以吃到很有特色的美食小吃,如蚵仔餅、葱油餅、胡椒餅、燒餅卷等,大概都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而在台灣有所改良的食品。要買,常常要排隊,甚至領籌(領號碼牌)輪候。你可以吃到傳統的感覺,但又覺與傳統食品不一樣。

在台北,光顧了「度小月」,它的「主打」是擔仔麵,其實也屬小吃,是百多年前挑擔販賣的簡單小碗麵。它的賣點是堅持始創時的優良傳統,如今搬到堂皇店鋪,製作、味道、賣相都不變。它一碗一碗當眾製作,製作者動作麻利敏捷,一板一眼,頗顯功架。這麵,排隊約半小時才吃到,果然是超卓之作。如一位香港食家所說,這樣的麵食已成為一種文化,是需要傳承的。

台灣的吃,若要說特色的話,我的感覺:首先是草根,然後是多元、富傳統、多變化。草根的東西往往最讓人懷念,香港人離開香港久了,回來最想吃的是什麼?是牛雜、雲吞麵、炸兩……都是以前街邊的小吃。

(台灣行之十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