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身體檢查之「求籤」與「解籤」

上周末中午,多位朋友獲一位老友賜飯,其間,聊到另一位朋友最近動大手術了。這位朋友據說從來不作身體檢查,誰料一查就查出大問題來:通往心臟的動脈發現一個六厘米大的血管瘤,另一血管又發覺纖維化。於是做了個開胸大手術。

這似乎證明,定期作身體檢查很有必要,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診治。可是在座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生卻對現時社會上普遍進行的身體檢查不以為然,認為很多是多此一舉。

香港人現在很容易接觸到驗身的推介,家裡的信箱不隔多久就會發現某位議員、某個政黨、某個服務機構的宣傳單張,說可以以優惠價格安排體檢。宣傳單張可能還臚列上幾十個檢驗項目,就像菜單一樣,有不同的套餐,豐險由人,君選擇。個人買的醫療保險、打工的企業,也可能有驗身安排。

香港社會比較富裕,也安定,已進入老年社會(65歲以上人口已佔12.9%),人們普遍都關注健康,而年紀越長的,越是這樣。定期檢查身體,已成為普遍習慣。人們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定期檢查就是預防,有何不好?

醫生朋友作了一個比喻:這好比去拜神求籤,求到什麼籤固然重要,但解籤更重要。

誰都知道,籤文總是莫測高深的,大而化之。如何套入個人小宇宙中,端視理解而定。如果「解籤佬」善解人意,下下籤也可以讓給你帶來希望。

可是現在很多驗身安排都只讓你求籤,解籤則可能厥如,或者馬虎了事。我聽過多位醫生訴苦,說有病人遑遑然拿着驗身報告(不少是來自大陸的醫院)來,說身罹什麼大病要求醫。這些報告中的檢驗項目很多根本是不必要的,說是危險的指標,其實也多屬危言聳聽。

濫做定期驗身,不是香港獨有,美國的情況就很嚴重。《紐約時報》幾年前曾報道過有關的研究,很值得參考。美國人看醫生,有7.7%次數是在無病無痛下要求醫生檢驗而去的(二零零零年),一年為此花費70億美元(546億港元)。研究認為,這些錢大部分花得冤枉。很多檢驗不必做,即使是認為很有用的定期婦科檢查、直腸檢查、睪丸檢查等,也未發覺提高了有關疾病的存活率。

研究並警告,這些檢查常常帶來不必要的驚慌,甚至手術風險。即使有用的檢驗,例如血壓、膽固醇檢驗,也不一定每年都做。

有些檢驗,就算發現異常也不一定有問題。一個例子,是有510%女性的尿液是雖然發現有細菌而其實膀肛沒有發炎的,不吃抗生素也沒有問題,如以抗生素對抗,可殺掉細菌,而藥一停,細菌又會出現,吃藥反而帶來副作用。

美國很多醫生也明知很多檢查是無謂的,但「徇眾要求」之下照做可也。如此一來,病人安心,醫生多收診金,而保險公司早在保費上賺了。

美國這種每年驗身的風氣據說是上世紀二十年代興起的,緣起是保險公司廣泛發布數據,並據此「解籤」說,每年驗身命長久。補償身體年檢費用的醫療保險自此大受歡迎。

保險公司宣傳的數字可能沒有錯,但從另一角度去「解籤」,可以認為每年驗身的人日常就比較注重健康,所以可以享有較長夀命。

定時──不知道該如何界定──就某些項目「求求籤」看來有必要,但務必要找個可靠的「解籤佬」。

**
《紐約時報》文章:Annual Physical Checkup May Be an Empty Ritual (年年驗身可能徒具形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