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亦繁亦簡讀《道德經》

因為想翻查老子關於水的一些論述,翻看了任繼愈寫的《老子繹讀》。這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零零六年出版的,因為獲推薦為對老子《道德經》的最好注譯,所以幾年前買下閱讀了。這次翻看,一個新的深刻印象,不是內容方面的,而是排印方面的。

我讀中文書,繁簡不拘;因為讀書看的主要是內容,經常對內容的載體是繁是簡不特別留意。以前的電腦顯示繁體、簡體中文,要先設定,否則字會都變成「怪獸」。如今,電腦大部分都能自動識別了。我看繁簡體自然也能自動識別,不必先作設定,因而如果不特別注意,會不知道讀的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而且,兩種字體很多字是一致的。現在通行的簡化字來自一九六四年公布的簡化字總表,共有字2236個。相對於3500個常用字(據大陸一九八八年公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另有《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7 000字),這約佔三分之二,但相對於數以萬計的漢字,其實所佔不多。所以說正在閱讀的書是繁是簡,往往不能一下子回答,得定下神稍作瀏覽才行。

在《老子繹讀》一書中,這更要多花點精神,因為繁簡並陳:《道德經》原文是用繁體字排印的,繹文用簡體;附錄中的「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釋文」甲本、乙本都用繁體,「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的甲本、乙本、丙本也用繁體。

很多人對大陸簡體字之使用情況所知不多,以至以為大陸「禁絕」繁體字,這就誤會了。其實,大陸用繁體字出版了很多古籍,很多還是影印出版的,例如《說文解字》等,根本一點改動都沒有。

其實繁簡之間沒有很多人想像的存在那麼大鴻溝,尤其是在認字方面,簡體字的主要目的是便於書寫。即使在電腦越來越普及的當天,寫字還是需要的。學繁認簡不難,學簡認繁也不難,只要有正常的智力,不必特別去學,在使用中就可以掌握。由內地移居香港的新移民,一樣可以看報紙。香港人、台灣人返大陸都不會變成文盲。

因為古籍是繁體字寫的,而認為推廣簡體字就割斷了與中華古典文化的聯繫,誤會就更大了。

漢語在幾千年裡發生了很大演變,無論從書寫、讀音、語法、用詞都很不一樣了。雖說中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尚在日常應用而又能上視千年的文字,但要真正能「上視千年」也不是容易的事。古文的文言文不好明白,即使古書裡的白話也不一定易明。記錄孔子學問的《論語》是孔子的語錄,不易明;《詩經》是口語的民歌,不易明;大量佛經故意用白話翻譯以方便凡夫俗子婦孺都能理解,如今也常常是「天書」──不管你懂不懂繁體字,看的是不是繁體本的《論語》、《詩經》、佛經。

此所以,香港人憑自小學習繁體字的優勢,不見得有特別高深的古典文學修養,有比大陸人更好的中國文學根柢。

切斷了與古籍的文化聯繫,的確會招致重大損失。例如日本、韓國、越南,歷史文獻都是有漢字書寫的,如今的年輕人完全不懂或者只懂以百計的漢字了,要真接閱讀古籍就不可能了。日本和韓國早些年都有過重興漢字的努力,結果如何不知道。至於越南,讓法國人改了種,自甘自絕於漢文化,讓它切斷歷史好了。

**
舊文參考: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03.html

1 則留言:

  1. 這個我剛好有些瞭解
    日本保留的非常好
    韓國只剩零星了
    越南是沒剩什麽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