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港元匯率政策豈能不思變改

由於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被標普下調了,全世界股市波濤洶湧。在香港,這使一個問題受到特別關注:與美元掛鉤的港元匯率。我沒有特別匯集各報章的言論細看,只是連日從早上電視上的報章社評摘要感覺到,多份報章就此發表了評論,而似乎都傾於:是時候考慮改革這個實施了近三十年的匯率制度了。

如今以7.80港元兌一美元的固定匯率掛鉤制度,是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七日起實施的。在此之前,港元的匯率制度曾多度變化。

港元產生之初,實行銀本位制。這實施百多年後,至一九三五年發生全球白銀危機才結束,改與英鎊掛鉤。在二十世紀初,英鎊是世界最重要的支付貨幣和儲備貨幣。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發生,英國國勢江河日下,英鎊地位不斷下跌。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貨幣危機接二連三,外匯大量流失,英鎊一再貶值。一九七一年,美元放棄金本位制實行浮動匯率制;翌年,英鎊也自由浮動了。港元於是蟬過別枝,改與美元掛鉤。至一九七四年十一月,由於美元弱勢,港又變為自由浮動。

這情況維持到八十年代初。由於對香港前途的憂慮,香港社會、民心出現不穩,港元匯率大幅下滑,由七十年代初的每4.965港元兌一美元,跌至 9.60。這使港英政府在一九八三年宣布港元再與美元掛鉤,匯率固定為每7.80港元兌一美元。一算指頭,至今28年了。

28年來,香港發生了很大變化。28年前,大陸剛實行改革開放不久,在大量港人移民的同時,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港商開始把製造業往北移,而香港的服務業不斷擴展,最終使香港變為如今服務業佔總產值93%國際金融經貿中心。

那時美國是香港的最大出口市場,香港出口的44.5%輸往美國。那時有句話:美國一打噴嚏,香港就感冒了。大陸則只佔香港出口的8.2%。

可是如今大不一樣了。在雷曼兄弟倒閉的二零零八年,美國市場還佔香港出口的21%。接着兩年,數字下跌至13%,12%,反映美國的不景氣持續,且不知伊於胡底。大陸市場則倒過來,市場不斷擴大,二零零八年已佔38%,去年更升至45%。

至於進口,大陸一直是香港的主要供應源。香港去年45%進口商品來自大陸,美國則排第五位,佔5%。

由於美元仍是世界最重要貨幣,香港與其他地方的貿易仍然多以美元進行。但可以看到,對於香港來說,美元的地位確是大不如前了。更何況美元的跌勢看不到底,人民幣則誰都知道必持續上升。

現時,美國打噴嚏了,香港當然擔心;而大陸打噴嚏了,香港會彈起來。

從外部來看,情況的變化也十分巨大,國際貨幣市場的變化可說是顛覆性的。28年前,日圓如日中天,歐元仍在紙上談兵。如今,日圓幣值被逼上了歷史高位,但日本經濟乏善可陳,日本人對超高的幣值有口難言。誕生後曾被看好的歐元,正風雨飄搖,歐元區債務危機暴露了它的先天缺陷,歐元可能難行之久遠。人民幣的國際化昨天看似仍遙不可及,今天已熱得誰都在談論。

一個地方的貨幣匯率政策是因時制宜的產物,港元過去在這方面屢有改變正說明這務必要靈活應變。28年來,香港內外都發生了如斯巨大變化,以7.8港元兌一美元的政策能不思變嗎?

要否強於執行而弱於規劃,這是個重大考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