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粵崑不一樣,俗卻可變雅

杜煥賣唱的南音,變了文化瑰寶
去看崑劇《西廂記》之前,翻看舊書,真巧,其中夾着一篇黎鍵一九九七年刊出的舊文,題目是「粵劇源自崑劇?不!」。黎鍵是香港研究粵劇的權威,在整理香港粵劇發展資料上,做了大量工作,幾年前才去世。日前到大會堂圖書館,在新書台上,又見到一本他的遺著出版,書名是《香港粵劇敘論》。對粵劇,特別是對香港粵劇有興趣的朋友,該找他的書讀讀,公共圖書館裡還有他這方面的著述多種。

黎鍵說「不」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崑劇是古劇,還可以說是全國性劇種;而粵劇是地方戲,有濃厚地方色彩。第二,崑劇源自南宋歌舞大曲,載歌載舞,唱聯曲體,從文化背景上說是文人戲;而粵劇源自湖北漢劇,但本源則為民間土戲,基本上是俗藝術,且看《六國大封相》就民間百戲雜陳,就像把佛山一帶的「飄色」搬上舞台。

他指出,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粵劇舞台兼容南北東西,尤其是引進大量西式的戲劇方法與西方樂器,早已和崑劇等的體式及制度等越走越遠了。

他最後說,崑劇相對於粵劇,一古一今,一中一洋,不一樣了。

這當然是大體而言的,在粵劇裡,一定還存在一些不今、不洋、不俗的東西。有愛好粵曲的朋友認為粵曲不都俗,也有很富文采的雅詞的,例如《紫鳳樓》(梁玉嶸、郭鳳女唱)的曲詞:「棄山居,紅塵再訪。傷心地,舊長安,前塵如夢,有一段淚債難償」,「覺岸可回頭,荒山難養性,白雲天外兩茫茫。百年血債任勾銷,三生誓約最難忘,抝折鳳凰簫,淚濕鴛鴦榜。錯求渡苦慈航,錯乞楊枝甘露,觀音原玉琢,鐵石鑄心腸。你願焚香拜懺謝塵緣,我也落髮空門消孽帳。」

這無疑是對的,粵曲的確有不少出色的撰曲人,留下很多有文學價值的文辭。我以前在這裡說過,香港教育當局其實可以把一些粵曲出色唱段的曲詞作為中學語文教材,既可讓學生學習古典語文,也可引領學生接觸粵曲,一舉兩得。唐滌生的某些曲詞就值得選用。

粵劇不是一概皆俗,就如南音也分雅俗一樣。南音是很地道的珠三角文化,產生於廣州珠江一帶的花艇,很多南音出自留連花艇的文人之手,如《客途秋恨》等,文采盎然,而且非常富有粵文化色彩。一些俗的,也如朋友所言,「俗得有韻味」,例如「南音《男燒衣》本來也俗,但每次聽到那句『妹呀你夢中魂魄共我講幾句情懷』時都有點眼濕濕」。

但南音又有非常俗的,那是出自沿街賣唱的瞽師、師娘之手,是所謂地水南音。杜煥二三十年代在石塘咀的青樓賣唱,就有三級南音,而且愛到緊要關頭停下來,要客人「俾多幾錢肉緊錢」才肯唱下去。廣東俗語「俾多幾錢肉緊」就是這般來的。

其實,雅與俗從來都是相對的,而且俗往往能進化為雅,要素是時間,能經歷百年千年磨洗,至俗也可以成至雅,如清人范寅所言:「今之雅,古之俗也;今之俗,後之雅也。」粵曲如能保育下去,將來也必有高雅的一天。

(看崑劇《西廂記》五之五)

**
舊文參考: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08/03/19_51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