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極佳英語 vs 雙語

今天,要學好英語大有理由。朋友傳來的一篇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用「英語人」的傲慢語氣再次強調,如今要在國際上出人頭地,能說一口出色的英語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可是得補充一點:能在英語之外多掌握另一種或多種語言更好。這不僅是為了要在國際上出人頭地,而是有益於你的腦袋──對抗老人痴呆(政治正確的名稱是腦退症)。

《金融時報》的文章題為Something in the way she speaks…(她的言外之音……)。這個「她」是剛獲推選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的法國女外長拉加德,而「言外之音」在這裡另有所指,不是說她在暗示什麼,而是文章作者從她講話中的一點領略,這並非來自她講話的內容,而是來自她講話的語言──perfect English (極好的英語),「簡單來說,她說話像美國人一樣」。

相對於「極好的英語」的,是所謂「全球英語」(Globish),一種被英語國家的人視為不純正、不標準的次等英語,用上文作者的話說,是簡化、沉悶、詞匯少、欠習語,「你一說Globish ,其他人會覺為你的智商低了大約30點。」從一般人的100下降到70,那就稱上「蠢」了。你只能說Globish 的話,成就頂多限於某個範圍,如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只能管治法國,「那是極限了」。

這等於說,只有能說「極好的英語」的人才能當世界、國際領袖。這話不能說沒有道理,但無法讓人服氣。在英語成為強勢語言的現實中,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難免有這樣的傲慢。他們不但看不起其他語言,甚至你懂其他語言,例如在美國的外來移民後裔,也讓人瞧不起。

在另一篇文章裡,有這樣的對話:

問:雙語化過去常常被視為負面的東西──起碼在美國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嗎?

答:直至六十年代,傳統智慧認為要掌握雙語是不利的,部分源自仇外。感謝科學,我們現在知道,這正好相反。

對話的,是《紐約時報》的記者和認知神經學者 Ellen Bialystock。Bialystock是多倫多約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研究雙語學習對人的影響凡40年,去年憑着在社會科學研究上的成就,贏得十萬美元的 Killlam 獎。她的最新發現,是經常使用雙語的人可以延緩腦退化。

她發現,人的腦袋裡有個「執行控制系統」,主要功能是讓人集中注意必要的事情,排除不必要的事情干擾。電腦運作越來越注重「多工作業」(multitasking), 即同時執行多種任務,人的「執行控制系統」就是指揮「多工作業」的。雙語、多語鍜練有利加強「執行控制系統」,形成特定神經網絡。近年出現的神經造影技術證明,雙語、多語人處理非語言問題時,會通過這個網絡運用大腦裡的語言區,而單語人不會這樣。Bialystock說:「雙語、多語學習好像把整個大腦重新接線了。」讓單語、雙語人控制模擬駕駛器,再讓他們同時做別的事情,證明雙語人的「多工作業」能力較強。對400例老人痴呆病人的病史進行分析又發現,雙語病人的發病時間平均延遲五六年。

掌握強勢語言的人,會不屑學習「弱勢語言」。他們似乎佔了「政治」優勢,但最終的「失」可能大於「得」呢。香港提倡兩文三語,真好。至於能不能真正掌握,看你的努力了。

**
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