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鉛與火」年代仿如隔世

鉛印排字房
一位同事送來三枚鉛字,是我的名字。對鉛字,久違了。有好些年與鉛字關係密不可分,後來又見證了鉛字所代表的一個時代的消逝。如今見到三枚鉛字放在面前,仿如隔世。

三枚鉛字應當屬28號字,用來排較小的標題;每枚約7毫米見方,高24毫米。因為是以重金屬的鉛製成,放在手裡沉甸甸的,比一枚五港元硬幣還重。在鉛字印刷年代,一個版的報紙全部用這樣的鉛字字粒排成,沉重可知。我沒有做過排字的「黑手黨」,因此沒有親自感受過一版鉛字有多重,但見到工友捧得很吃力,雙手捧着,還要用腰腹抵着,才能步步艱辛地在排字房內轉移運送。

同事說,是看報紙知道深水埗有一家小店有這樣的過氣鉛字出售,特意去買來的。出售的都是舊鉛字,該是被淘汰的印刷坊的剩餘物質。現在還有沒有印刷店在使用這樣的鉛字?我不敢說沒有,如若有的話的,也一定如鳳毛麟角,是只餘最後一線微光的夕陽行業了。鉛字一旦損壞,也難再鑄造。

鉛字印刷,是個「以火熔鉛,以鉛鑄字,以字排版,以版印刷」的過程,雖屬於文化工作而很勞累。熟手的排字工人,工作效率據說最快可達一分鐘二百字,居然與如今的電腦打字的速度不遑多讓。即使這樣,「鉛與火」的技術已成過去。笨重的鉛字打字機,要到印刷博物館才能見得到。

八十年代,曾興起過植字技術,利用攝影技術逐個字照排沖曬出來。這種技術比鉛印先進,卻只是過渡產物。到電腦的數碼技術一出來,植字印刷消失得比鉛字印刷還快。印刷業自此發生革命變化,進入「光與電」的數碼時代,且個人化了。

當我們回望過去,對印刷技術發展之快感到興奮,又對鉛印整個消失感到驚心的同時,發展仍在繼續向前推進。下一步卻不是印刷的擴展,而是印刷的收縮,印刷品走向虛擬化,實質印刷品將減少。

一位搞電腦印刷的朋友去年隨着iPad 推出,已看到實質印刷品式微的苗頭。他這麼多年來不斷走在技術的前沿,所以在製造業不斷向北轉移的過程中,始終能扎根香港。他又在動腦筋,看如何再次走在同業的前頭了。

如今,只要留意一下身邊,可以發覺迷首於手上電子通訊器材的人越來越多了。說是「迷首」一點不誇張,因為眼睛盯着,戴着耳機聽着,目迷、耳迷、神迷,整個人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與外界隔絕。可能沉迷於電玩,也可以沉迷在閱讀。

早兩天在地鐵接連遇上這樣的人:有人站在靠近車門處,對身邊上下車的人流不閃不避,巋然不動;有人在轉車的人流中勝似閑庭信步。他們都全神貫注於手上集多功能於一身的電子通訊器材。

印刷品、通訊器材都是為了溝通需要而出現的,可是它們的最先進產品卻使人趨向疏離。有沒有發覺,每個人都有手提電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靠短訊、電郵了,懶得通話。

難怪鉛字有給人隔世的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