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大聖遺音」的人與事

拍賣的「大聖遺音」,伏羲式
唐琴「大聖遺音」日前在北京拍賣,竟以1.15億元成交,「大聖遺音」之名更盛。這琴已非首次拍賣,而買琴者只為逐利而為,必非琴人,若干年後當又再推出市場,謀取更大利潤。

這讓人想起《近世古琴逸話》一書中記載的一則小故事,是關於著名琴家查阜西的。

話說琴人吳寧幼時(一九七零年)第一次去跟爺爺的朋友查阜西學琴,就受贈古琴一張。後來,吳寧遇到一位琴人,這琴人看了她的琴,覺得不尋常,認為可能是元宋之物。吳寧好奇,向查阜西追問。查阜西認真地說:「小寧,你要記住,再普通的琴,一個琴家也可以彈出移情正心之曲;一張再好的琴,彈琴人也可以彈出渾濁之音的。」

他說:「音樂在人不在琴。」

他又說,琴人與倒賣古董的商人對琴的態度不一樣。他一生買過許多張琴,都是作為樂器來買的,而不是古董。音樂是出於彈琴人的心與手,不全是因為琴的質量,更不是因為年代。作為一個琴人,倒是應該學習去分辦琴音色的好壞,從而分辦琴的好劣。

「大聖遺音」的已故原主人王世襄,則是既知音又知琴的大家,他以學識淵博、興趣廣泛且逢好必精而被稱為「奇人」。他以一人之力使明式家具受到全世界青睞最為人樂道。隨着「大聖遺音」名聞遐邇,王世襄的大名又再響起。事實上,現今的兩張「大聖遺音」都與王世襄關係密切。

拍賣的「大聖遺音」是王世襄個人擁有的,一九四八年以飾物三件及日本版《唐床元明名畫大觀》賣得黃金五両,再加翠戒三枚(其中最佳一枚為王世襄母親遺物),從北京琴家錫寶臣之孫章澤川手中換取得來。古琴後面補上的銅足因而有此銘書:「世襄荃猷,鬻書典釵,易此枯桐」。

故宮的「大聖遺音」,機靈式
另一張「大聖遺音」是在故宮一個角落,憑王世襄的慧眼拯救出來的。據故宮研究員鄭珉中的文章,這琴不是藏在宮中的古董房,而是藏在養心殿之南的南庫,是離皇帝寢宮最近的一個文物珍品收藏所。可是南庫年久失修,檐破屋漏,琴面受淌下之泥水不知浸蝕了多少年,結出堅厚的水鏽,灰白一片,而且弦軫俱失,岳山崩缺,儼然破敗不堪。溥儀被逐出故宮後,清室善後人員入宮點查,把這琴定名為「破琴一張」。

直到一九四七年,在故宮工作的王世襄發現了它,定為宮中珍品,把它移入珍品庫。到一九四九年,再得到批准,讓琴家管平湖到故宮花了數月修補,漆面居然絲毫無損,又重配紫檀岳山。古琴從此煥然一新,列為國家珍藏的重要文物。

兩張「大聖遺音」極相似,連漆色、斷紋、池沼、年款都一樣,應出自同一斲琴師之手。不過琴型有異,故宮的屬於機靈式,拍賣的屬對伏羲式。

至於琴音,據鄭珉中文章,故宮的「大聖遺音」「琴音清脆,饒有古韻,亦近於『九德』兼全者」。被推詡為「九德兼全」的,是另一故宮唐琴「九宵環佩」。

歐洲專門收藏古典小提琴的博物館,僱有專人每天在開館前逐把小提琴演奏一下,這是對小提琴的保養措施之一。琴都要不斷演奏才能保持在最佳狀態,甚至日臻佳境。不知故宮是否聘有專人去彈奏古琴?如果需要這一服務,相信很多琴人願意貼錢去提供。

1 則留言:

  1. 唐琴據說在文革前,傳世有超過百床,比宋多,比明清的好琴多! 可怕十年動亂,老琴人被逼燒琴,自此傳世唐琴就幾十床不到,才會奇貨可居....
    小提琴不可同古琴比啦,...
    古典小提琴傳世仍然可以拉出好音色的,不會超過三百年,即清初而已,唐朝(618年-907年)距今超過一千年...
    唐琴仍然可彈奏比今琴好的音色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