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暴力與非暴力,界限模糊

隨着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很多本來明明白白的事物,如今變得模糊起來了,甚至顛倒了。有不少人寫過前後對比的文字,例如:以前天是藍的,水是乾淨的,學校是安全的,朋友是值得信任的,前景是美好的……,而現在……。很多基本價值,從自然世界到人文社會,不能再以舊眼光去判斷了。

對於什麼是暴力,仿佛也模糊起來了。

在一般人一直以來的理解中,個人或國家以強制手段,通常是武力,侵害他人的身體、財產就是暴力行為。人類最初為了生存,不得不使用暴力。社會的進展也離不開暴力,改朝換代差不多都是暴力進行的。列寧更說,暴力是革命的火車頭。《資本論》裡據說有這樣的話:暴力是孕育新社會的助產婆。

最野蠻的暴力是戰爭。以前戰爭殺人只用刀斧,到工業革命之後,武器威力大增。十九世紀末,歐洲有人預言,和平時代將來臨,因為現代化武器太可怕,沒有人敢再發動戰爭了。回過頭去看,這多麼幼稚。二十世紀是現代化殺人武器大躍進、大普及的世紀,也是最殺人如麻的世紀,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又兩次使用了可以摧毀整座城市的原子彈。

暴力不但沒有停止,而且以新形式出現,有廣泛蔓延的趨勢。新形式的暴力,不用刀槍,但同樣以強制力量傷人,以至殺人。

與暴力兩字相連的新詞彙不斷出現,如校園暴力、語言暴力、家庭暴力、媒體暴力、網絡暴力、議會暴力等。用過去的標準、定義來看,這些都不算暴力,因為大多數不涉及武器,有些甚至不動用武力,只動口不動手,頂多被稱為「肢體接觸」。

我看到大陸的網上有人把家長、老師、朋輩的語言暴力歸納出不同方式:
挖苦式:「你父母給你吃什麼長大的。」
呵斥式:「你有病啊?」
孤立式:「這堂課被他搞得上不成了,大家看怎麼辦?」
比較式:「你和某某簡直不能比,一個天,一個地。」
預言式:「我看你早晚進監獄。」
結論式:「換我,樓上跳下去死了算。」
記帳式:「早晚跟你算帳。」

至於媒體暴力,有兩種。一是針對媒體渲染暴力而言,美國有人統計說,美國電視三分之二涉及暴力。青少年的電子遊戲機的暴力成分可能更多。這使人對殺人麻木了。另一種是指媒體的語言暴力,為了銷路,對問題不是說理而是謾罵,蠻不講理,沒有討論可言,甚至煽動,煽動民粹主義、民族沙文主義。

隨着人對網上生活的依賴日增,網上暴力越來越可怕。施用暴力的人可以躲在陰暗角落裡行事,像蝗蟲一樣蜂擁行動,可以更加肆無忌憚。人肉搜索可以殺人不見血。

在新世代文化之下,這些都不算暴力,因為不少人覺得暴力永遠只來使得到「授權」的當局,而站在對立面的人都不涉暴力。於是示威者永遠都屬「和平」,那怕使用鐵棍、推倒鐵欄、霸佔道路、肆意侮辱維持秩序人員都是非暴力的。

當暴力與和平被攪和至是非不分,而讓你覺得種種暴力無處不在的時候,你不能不擔心社會的未來,擔心我們的下一代會有怎樣的價值觀。暴力,不管是什麼形式的暴力,只會換來更多暴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