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第一次看裴艷玲

我喜歡中國音樂,對很多改編自各地戲曲音樂的作品特別有興趣,例如《豫北敘事曲》、《秦腔牌子曲》、《河北花梆子》、《一枝花》等等。它們都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韻味十足,一聽就印象深刻,即使沒有看過相關的戲曲表演,也受其中深長的味道牽引。可是我看中國戲曲演出不多,粵劇少看,其他地方的劇種就更少了。

昨天下班後卻去看了一場京劇,屬於中國戲曲節的節目,由香港的京崑劇場與河北省京劇院合力擔綱。老實說,我是為了看裴艷玲而去的。

我不是裴艷玲的「粉絲」,昨天是第一次看她的演出而己。對這位京劇、崑劇、河北梆子戲三個劇種兼善的表演藝術家,我是聞名久矣,也為之好奇。在中國戲曲中,女的反串男角並不罕見,一般都借女性的溫柔秀美,出演俊秀朗逸的小生,以扮相、氣質取勝,給陽性角色潻上陰柔色彩。可是裴艷玲卻相反,以擅演一身正氣、俠肝義膽的血性男兒角色蜚聲藝壇,文武兼善,使陽性角色更陽剛,因而被稱為「國之瑰寶」。

裴艷玲來港演出很多次,培養了大量「粉絲」,每次演出都賣個滿堂紅。這次演出亦一樣,我一知道就去買了票,恐怕遲些「一票難求」也。

昨晚的劇目有三個,裴艷軨只演大軸的《翠屏山》,而且在後面的約三分之二才上場。可是「角兒」就是「角兒」,一出場一亮相,就滿場掌聲。

裴艷玲個子不高,只是中等身材,比我想像的矮小,而且長得粗壯,看起來更加不夠挺拔,從天賦來說,這有些吃虧。可是她一舉手、一投足、一開腔,觀感就改變了,形像一下子高大起來,你被她的演吸引了,忘記她的身短,就像忘記她是女人一樣。

但是,裴艷玲畢竟63歲了,對於武生行檔,這似乎已超齡,例如旋子轉體的騰空就很勉強。但量力而為的其他功架仍然漂亮威武。武術與舞蹈都很奇怪,看似簡單的一個立定亮相動作,有根柢和沒根柢的人做出來就是不一樣,一看就清楚。

今天中午與一位真正的京戲迷吃午飯,我問她有沒有去看裴艷玲,她說把票讓給撲票的朋友了,並說奇怪怎麼裴艷玲這次的票額外搶手,問道是因為演的是《翠屏山》嗎?

大概只有很熟悉京劇戲碼的人才有此疑問。原因是這戲曾經被禁,照場刊說,這戲「近年經名方藝術家重新整理,去蕪存菁,並在文字間潤色提煉」,才重現舞台。這戲說的是《水滸傳》中楊雄、石秀的故事,但主角是鄧宛霞扮演的潘巧雲,講她作為楊雄之妻而與和尚苟合,再誣陷踢破姦情的石秀對她「霸王硬上弓」。至今,劇中仍不乏繪形繪色的唱詞道白,以前是什麼樣子可以想見。

從現在的折子戲看來,戲是專為香港的鄧宛霞而非裴艷玲而設的。

昨晚另兩齣戲是《虹橋贈珠》、《赤桑鎮》,前者是武場戲,主要看宋曉華的個人踢槍功架表演,後者是兩位女士鬥唱功,一演包公一演老旦,都氣遏行雲,唱得精采。

演出給我一個印象,是戲曲至今還是名角主導,戲是以名角主導排的,而觀眾也是看名角而來的,結果是犧牲了戲的整體完整性。每個戲的名單,都看不到有導演的名字。這會不會是戲曲日漸衰落的原因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