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專家 = 十年和一萬小時


日前去聽了一位年輕朋友的畢業獨奏音樂會,為這位年輕人取得的成績高興之餘,想到一位被譽為「關於專家的專家 (an expert on experts)」 的名言:「要成為專家得花十年時光,一萬個小時 (It takes 10 years and 10,000 hours to become an expert)。」

這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K. Anders Ericsson 說的,他專門研究專家──作家、畫家、音樂家等等──是怎麼產生的。上面引述的話可以說是他的研究的最精簡歸納。他為此努力了三十年,自然就是「關於專家的專家」了。

那位年輕人若以對一般學生的評核標準──讀書成績──來評核,算得上一榻糊塗,絕對是失敗者。可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找到自己的興趣──笛子,並追求不捨,終於取得不錯的成績,在香港演藝學院完成了笛子的深造證書課程。

他的小型獨奏音樂會只有一小時左右,演奏了五首作品,有傳統的,有現代的,較全面地反映了個人演奏技巧。傳統的《鷓鴣飛》、《禪院鐘聲》看似簡單,但吹得出味道、意境,把音準、氣息控制得好並不容易,尤其是前者,最容易露出功底來。他除了在段落轉接中出現一點急躁外,表現很好。三首現代作品,主要是炫技了。其中一兩首,包括改編自郭文景作品的《愁空山》,相信可以列為目前笛子技巧的最高難度作品吧? 年輕人有游刃有餘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

算來,他習笛大概有十年了,是否有一萬小時則不知道,不過從表現看來,該有接近的時數了。

練習的時數真的這麼重要嗎? 據 Ericsson 教授的研究,的確是這樣。

他認為,世界級的藝術家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很年輕就入門,通常是六歲之前就浸淫其中。天分的作用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重要,用IQ測驗難以看出重要作用。最重要就是練習,他們的過人之處,是付出常人難想像的時間和血汗。

Ericsson 教授曾經對一批小提琴手進行研究。最出色的一組,包括青年的、中年的,到二十歲時,累積的練習時數已超過一萬小時;相對之下,另外兩組水平較次的,在同樣歲數時,分別只有五千和二千五百個累積練習時數。

一般而言,人對於事業、好愛所付的努力和成就是成正比的。人通常都會有目標、理想,但通常又都缺乏相應的努力。有心理學家面對一批商界年輕人,問誰有遠大目標時,差不多所有人都舉起手來;但當問到有誰為目標全力以赴時,就只有幾只遲疑的手舉起來了。理想與行動之間常常會有巨大的差距,而人總會過分自信。

那麼該怎樣辦?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降低目標,要麼加緊行動。

這幾天,我都在這兩點之間計量着。這時,橫在面前的,是一張古琴。

**
參考文章: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the-power-prime/201005/business-the-drive-succe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