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富士康員工自殺率是高是低?

有出路嗎?

富士康接連有員工自殺成了國際新聞,香港傳媒「近水樓台」,報道更起勁,似乎富士康掀起了自殺熱潮,而富士康自然就是「血汗工廠」了,要群起而攻之。

我對富士康的管治沒有深究過,不敢對「血汗工廠」之說置喙。可是對自殺比率是高是低有疑問,稍一搜尋研究就發覺,富士康的自殺比率不算高,比香港低得多呢!

《明報》昨日(26日)A2版報屁股(指版面下面最不顯眼之處)有這樣的報道:「中國衛生部曾於99年公布調查結果,中國每年每10萬人有23人自殺,自殺率為0.023%;富士康在四個月內有16人自殺,換算年自殺率為0.012%,較全國比率低。」應該說不只是低,而且是低了差不多一半。

既然自殺率偏低,為什麼新聞仍做得那麼轟動?我想,除了傳媒「壞消息就是好消息」的本性之外,還有概念上的誤差,一是只看絕對數字,不看相對數字,而記者又普遍對統計數字缺乏認真分析的興趣和能力。二是只當富士康是一般概念上的「工廠」,以為工廠都是香港工大廈式的工廠,人數有限。殊不知,富士康和大陸很多大企業的工廠一樣,根本是個小城市,深圳的廠就有20萬人。20萬人的一個小城市裡半年有十來人自殺,在當今世界中,不是一個很高的數字。

以香港來說吧,自殺人數最多的二零零三年,自殺率高達0.018%,高過富士康五成。這曾引起大陸傳媒揶揄:想不到,一向被公認爲求生能力極強的香港人,竟然也列入全世界自殺率最高地方的行列。

自殺已成為世界性難題,聯合國因此把每年的十月四日定為「國際預防自殺日」,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全球每年有二千萬至六千萬人企圖自殺,當中一百萬人死亡。

明光社的項目主任陳燕萍曾發表題為《香港自殺現象剖析》的文章,以二零零四年有1187人自殺指出,以香港人口計算,自殺率是17.2,即每10萬人就有17.2人自殺,平均每日約有3人自殺。

文章在分析數字之餘,批評了傳媒對自殺新聞的煽情、渲染手法,並引述精神科醫生和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人員的意見,指出傳媒所用的字眼及描述案件手法,等於提供了「自殺方程式」,會直接影響受眾,對自殺推波助瀾。

文章說,一位資深精神科醫生的分析發現,報章所說的自殺原因根本不是真正的原因,只是以偏概全地用譁眾取寵的手法報道。這位醫生說,一個人自殺的原因很複雜,很少因為一個問題而自尋短見。

以此檢視傳媒對富士康新聞的報道,就會發覺報道很有問題;以偏概全,煽情渲染,譁眾取寵,缺乏橫向對比。真個乏善足陳。

最不幸的是,富士康馬上就添了自殺新個案,這算不算「推波助瀾」效應?

昨日《明報》在報道富士康的自殺率只及全國自殺率一半時說,「有評論」認為,「自殺者以老年人居多」,但富士康員工以年輕人為主,難以直接比較。可是據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004年的年報資料,香港76.85%求助者的年齡在20至44歲之間。香港有意尋短見者,年齡也偏低呢。

**
《香港自殺現象剖析》:
http://www.truth-light.org.hk/article_v1/jsp/a0000597.js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