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負向思維:香港傳媒的指導思想

正向負向正向負向……
香港近年不少人、不少機構提倡「正向思維」(positve thinking),就是提倡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正如一個「公益廣告」所說的,「凡事向好的方面想」。這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社會上有太多「負向思維」了。

思考方法上也有 所謂「逆向思維」,可是這並不與「正向思維」相對。「逆向思維」是相對於習慣性思維而說的,就是提倡 think out of the box,要打破框框,故意朝相反方向去思考,看是否可以有新發現。搞創意的人經常會這樣思考,從可能從來沒有人想過的方向尋找新意。所以「逆向思維」值得提倡。

那麼「負向思維」呢?

這裡的「負」,其實應是消極。「正向」準確點說,應是積極,是指人心向好的、陽光的一面。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香港接連遭遇打擊,一再陷入逆境,從整體到個人,都受到考驗,不幸的事情接連發生。「正向思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提倡的。

可是,這似乎未能收到很大效果。儘管從人與人的接觸中,「正向思維」常掛在嘴邊,經常聽到,但只要你一接觸新聞,就感到社會充斥着的是「負向思維」,甚至是「邪向思維」。有時更加予人「邪氣上升、正氣難張」的感覺。造成這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傳媒總是以「負向思維」主導新聞,帶頭扇起邪氣。只要你留意一下就可以發覺,一個消息來了,傳媒必向負面思考,定下負面角度,而不會以「正向思維」採寫。

中醫的治病理念是「扶正祛邪」,香港主流傳媒的報道理念則可稱為「揚邪抑正」。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上星期公布了亞洲的大學排名榜,香港的港大、科大、中大分別踞一、二 、四位,這是非常正面的消息。可是報紙上的大標題是「星大學跳七級排第三 威脅港大」,讓你一看就不由得心裡一緊,以為香港又一項災難臨頭了。

大概編輯認為,把香港高等教育水平說得那麼好,與傳媒一直渲染的千瘡百孔畫面太不協調了,會讓香港人忘乎所已,因而非要加強香港人的危機意識不可吧?

有一點公平的是,傳媒的「負向思維」不是光針對香港的,對上海世博也一樣。

我下月要去看世博。這個月初上海世博開幕時「七國咁亂」的消息讓我心裡一沉,身邊有計劃去看世博的朋友也一樣,甚至有人想到是不是真的值得去了,我也有了「不看中國館算了」的想法。我一直留意情況有什麼改善,但很失望。傳媒對世博一下就失去了興趣,看不到消息了,只知道入場人數不如理想。

今天看到了蔡子強所寫的「從北京到上海灘」一文,知道一點新情況。文章是到上海「湊熱鬧看世博」後的觀感,雖然以寫感受為主,但也旁及秩序的一些問題。

他說:「從香港電視、報章上看到的世博,是那樣的混亂喧鬧、爭先恐後、沒有秩序。但在自己的世博行之中,所經歷和體驗的,又是另一回事。」他到沙特阿拉伯館排隊足足三小時,又到日本館排隊兩小時,「但平心而論,秩序尚可」。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句:「慢慢開始領略到,為什麼一些僑居海外的港人,總是說他們每天從網上閱讀香港媒體所報道的新聞,總以為香港像危城告急一樣。」

還有這一句:「若香港人只看到人家的缺點,意識不到人家的進步,而故步自封,原地踏步,最終只會演變一個龜兔賽跑的故事。」

傳媒或者以為,它們的天職就是喊警報、喊「狼來了」,讓人們時刻拉緊神經,它們主觀上以為這屬於「正向思維」。事實卻是,這種歇斯底里的喊叫,不讓人神經錯亂也讓人神經衰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