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都怪陶淵明「多事」

如此桃花,如何匹配桃花源盛名?

桃花源,湖北、江西、安徽都有,都說與陶淵明有關連,但似仍以湖南的桃花源較有根據。

現在所見的湖南常德桃花源,是十幾年前開始進行大規模修復而成,號稱有四大景區,近百景點。不過,要到此尋仙蹤勝景,仍以不抱厚望為好。

大概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問世,武陵源一帶就享有盛名了,桃花源或桃花洞於焉吸引大批騷人墨客到來,到唐宋最鼎盛,此後則屢有興廢。據說,孟浩然、李白、韓愈、蘇軾等大文豪都來過並留下墨蹟。桃花源內一條約二十米的碑廊,果然也陳列了十餘方殘碑,儘管珍貴者不多,仍可見古來確不乏題詠。

御碑亭前水可鑑人

其中有《秦人洞說》碑,是明朝江盈科所撰,記敘路過此地,與太守屠田叔的一段對話。屠田叔對此地景色有「洞中亦不見佳處」之評語。遊罷歸來重讀碑文,深有同感。

桃花,在香港多見。到桃花源,正逢花期,原以為可以見到千樹萬樹桃花開的盛況。桃花源牌坊之後,果然有一片花海,幾十株紅的白的桃花迎人排開。花事稍晚了,不想多拍照,以為這不過是「頭盤」,步步走去,必漸入佳景。卻誰料,這已經是桃花源點題所在了。一路遊去,桃花仙子蹤影杳然難尋。

所遊的景區沿溪往山上布設,有菊圃、方竹亭、集賢祠、水源亭、白雲軒、千丘池、御碑亭等,都沒有特別可堪留連之處,只是古今楹聯不少,都對此地是世外抑是人間有種種嘆詠,頗可觀賞。

再上,有洞鑿山而進,長幾十米,穿石而去,可過兩人。這就是所謂「秦人洞」了,到那邊走出來,見有簡陋木樓銷售飲食,是為「秦人村 」,但我是絕不會至此而生欲迷而不知歸路之思的,二手煙先把我趕走了。

這裡最矚目的,是山下夾道而立的兩株紅花繼木。紅花繼木在香港的公園很多,都是矮矮的灌木,朱紅色葉,紫紅色花。但這裡見到兩株紅花繼木有兩人高,正全樹繁花盛開,如浪起潮湧,把葉子都淹沒了。記得南蓮園池大雄寶殿之前兩側也移植有兩株高大壯實的紅花繼木,但比起桃花源這兩株,就小巫見大巫了。

兩株高大的紅花繼木夾道迎人

桃花園主體景區佔地就有近16平方公里,我們只遊了主要景點集中的一段路,所見可能不能作準,但可以想像,其他風景也不會讓人驚喜。

在《秦人洞說》文中,江盈科對田叔關於桃花源不過是寓言之質疑說道,當日漁郎所見「實是仙境。蓋仙界者不離人世,不即人世,有無之間,真幻之際。緣合,則不求詣而自詣,漁郎之無心而至是也;緣盡,則求詣而不可詣,漁郎之復往而迷是也。理固如是,豈為寓言?」

依此說,就不必對眼前的桃花源有太多冀求了。

從買來的《 桃花源楹聯》一書知道,我們未至之高舉閣上有今人撰寫一聯頗堪尋味:

獨淵明多事,杜撰出世外桃源,任遊客千秋尋夢幻;
唯歷史無情,盡數過洞中翰墨,由先生一個領風騷。

不要怪陶淵明多事杜撰,他可是今天很多人的財神爺呢。

(「湘西行」之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