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阮仕春成功展示改良中國樂器

< 奈良正倉院收藏的唐代螺細紫檀直項五弦琵琶(背面)

星期六去聽阮仕春在香港大會堂小劇院舉行的「復古樂器與改良阮系列演奏會」。小劇院不大,只有四百餘座位 。當晚所見,全場爆滿,很熱鬧。之所以特別提到這些,是因為約兩周前收到「江湖告急」電郵,聲稱票房不佳,請大力支持云云。去買票見到,票的確賣得不很好。演出時見到滿堂紅,就很為演出者高興。

音樂會辦得很認真、很成功,這包括樂器改良的成功,音樂演出的成功。

音樂會標榜兩樣東西,一是復原古樂品,二是改良阮琴系列,都是阮仕春的產品。阮仕春本來是柳琴演奏家,後再涉足中國樂器改良。至今,他在改良樂器上的成就已凌架於樂器演奏成就。這個演奏會上展示的,不過是他已改良推出樂器的一部分。他以人工薄膜代替蛇皮改良中樂拉弦系列樂器,影響更大。說不定,他已計劃着更盛大的改良拉弦系列演奏會了。

復原古樂品與改良阮琴系列,在音樂會中各佔半場。上半場為古,古樂器、古曲;下半場為今,都是現代創作樂曲。上下半場都有一兩首廣東音樂作點綴。

復原的古樂器包括唐制曲項琵琶、唐制阮咸、唐制直項五弦琵琶、明式琵琶、清式七律秦琴。最受注意的是前三種,都是按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的唐代古樂品復原。 正倉院可以說是研究唐代樂品的聖地,原因是這個建於八世紀、本用來保管日本古代寺院財寶的倉庫,收藏有不少由中國傳入的唐代器物,包括樂器。經過一千多年的嬗變,這些樂器在中國已完全消失了。

復原的樂製作認真,特別是在以螺鈿、玳瑁的裝飾上,工藝很精美,但音色是否也復原了就不知道。就演出所見,三件唐制樂器,音量不差,音色則硬、實,難言動聽。兩個琵琶分別只有四五品(柱),音域有限,表現力也有限。用於現代演奏,相信只能限於表現某一特色的樂曲,或者在標榜思古幽情的樂曲中使用,但也要看能不能與其他樂器協調。演出中的唐制阮咸與古琴合奏就不成功。相對於古琴的通透、溫文、典雅,唐制阮咸更顯得桀驁不馴了。

何耿明以明式琵琶獨奏《飛花點翠》則很好,琵琶音色內斂、溫潤,不類現今新製琵琶只追求響亮,何耿明也彈來氣定神閑,細緻輕巧,古意盎然。

阮仕春用清式七律秦琴參加廣東音樂演奏,也發揮到樂品的優點。特別是在《連環扣》不斷加快的快板中,不求激越強烈,彈來輕盈靈巧,本來聲如鐵板銅琶的秦琴仿佛忽然改變了性格。阮仕春似乎是要故意露一手,以示演奏技藝沒有因為專注樂品改良而荒疏了。

以滿足現代人的音色要求來說,由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到倍低音阮琴系列的改良開發更成功。從高音、次中音、低音三個阮琴的獨奏聽來,阮咸已經脫胎換骨了,作為獨奏樂器有非常寬闊的音域和豐富的表現力,音色由高到低音量平均,而且都很優美,有很好的共鳴和延長音。缺點是欠了個性,在中國樂器裡難以突出,但放在樂隊裡就有很強的調和作用,這又是大部分其他中樂樂器欠奉的。

在香港能搞樂器改良能做出這樣的成績來,非常難能可貴。這已得到國內同行的肯定。 下一步最需要的,是有更多作曲家為這些樂器創作出能發揮所長的樂曲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