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保育,奢侈的事,最好只花政府的錢

< 中環環球大廈所在地盤以前的舊郵政總局

近些年,保育忽然熱起來了,成為潮流,對自然環境,對人文文化,都講究起保育來。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點很重要的是,社會富裕了。保育,特別是人文文化的保育,是奢侈的東西。

早近幾年,澳門大三巴一帶,成功申請列入聯合國物質文化遺產。在此之前,上海黃浦江外灘沿河相連的歐陸式建築群得到翻新,展現新的典雅風采。這些,在引起不少香港人讚羡之餘,也觸發大量對政府當局的批評,指責政府只顧發展,把很多漂亮的建築物推倒了。過年時候,我還聽到一位年長的朋友懷念起中環舊郵政總局大廈。這座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華麗風格的大廈,上世紀七十年代未因為興建中環地鐵站而拆御,在原址興建起來的環球大廈已存在快三十年了。

澳門和上海的確保存了大量戰前的古典建築物,它們相連成片,今天看起來,保存的不僅是建築物的硬件,而且是一種逝去時光的氛圍,帶著滄桑傷感,也帶着不迫從容。

然而,得以保存的代價並不小──幾十年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它們的保存都不是有意識的行為,而不過是發展停滯的無奈副產品。

這樣的情況很多,去到落後地區看看就知道。那些地方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古舊的建築物比比皆是,都殘破欲頹。你以新奇懷古的眼光看去,很有情調;當地人卻另是一般滋味,希望經濟發展起來,可以住上新房,不想作這樣無奈的保育。

香港其實也完全可以大片大片的保留戰前建築,只要戰後以來像澳門、上海一樣放慢發展步伐就可以了。可是香港人願意嗎?

老建築要保留下來,還有保養維修的代價。不管多好的建築,幾十年、上百年的丟在那裡,一樣會坍頹。是公家的東西,政府當然要花錢定期維修。可是私人的呢?現在香港的趨勢似乎是,私人業主不管,而把責任也推到政府的頭上,還拿着保育的大道理來。

大概,在社會不富裕、政府自然也不富容的時候,是不會有人敢作此想的。公私權責分得清楚,誰都不會有由政府去越俎代庖的奢望。可是在富起來的香港,你就奢望得起了。

我相信,住在舊區的居民,有相當部分確是出於對原有環境的眷戀而希望保留街區的;如果我也住在永利街、菜園村,那麼舒適的環境,我真願「住過世」。但我也相信,別有用心的人不少。他住在危樓裡,最希望的是多撈經濟利益,例如拿一筆相當於七年新樓的補償。更有人削尖腦袋讚進危樓去,討個得到補償的資格。保育對於他們,是護身的光環。

保育,不管是對自然的保育,還是對文化的保育,都應當是人文價值觀的結果,而不是經濟價值觀的結果。如果不是一個地方的人文價值沒有這樣的自覺要求,只想靠政府花錢換來保育,難保有好結果。有錢了,不分菁蕪,都保育下來,也不見得就好。上文提到那位為舊郵政總局大廈痛心的先生,就對保留中央街市不以為然:這樣的建築物也有保育價值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