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從「悲劇」到「杯具」

就是「杯具」也能發出光彩
每天,我花在電腦、互聯網上的時間不少,既是工作關係,也是生活愛好關係,但對網上流行文化不算熟悉,很多領域我不會涉及,例如討論區,就絕少涉足,只是偶爾在搜尋中誤闖進去。到裡面逛逛也不是沒有收穫的,起碼知道那裡的人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反應。日前看到一些網民對土瓜灣災民不滿上樓安排的強烈斥責──有大量蝦蟹語文──就出乎意料之外。這使我對一些所謂「潮語」並不熟悉,內地網民的「潮語」就更加少接觸了。

事物的產生、存在,總有它的合理性。各種「潮語」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有它的社會根源和功能。社會需要這樣的表達方式,以至情緒發洩,這樣的用語才會流行起來。如果有人能把「潮語」活學活用得精妙,提供了應用典範,更可以起到推廣作用。

今天讀到一條關於「二零零九年漢語盤點」的新聞,知道商務印書館等文化機構評選出了最能反映去年事態的字和詞,且分國內國際。國內排第一的是「被」和「民生」,其餘還有「牛」、「哥」、「穩」、「強」、「蝸居」、「杯具」、「寂寞」等。對這些字詞,大家都一定認識,可是不一定真的了解,會有疑問。我疑問最大的是「被」和「杯具」,再一了解,才仿然、怡然。

香港傳媒很愛用「被」字,這是受英文影響之故,愛用被動式。其實,即使在英文,好的文風也盡量少用被動式,而盡量多用較直接、有力的主動句式。而在中文,「被」字之後連接的,應是較負面、不幸的事情,如被斥責、被侮辱、被打荷包等等。被誇獎、被親吻,就很不自然。飯被煮好了,「被」字根本多餘。

可是「被」去年得到創造性運用, 有關新聞甚至說:二零零九年,文字走入「被」時代。有人發現「被G2」,有人驚奇「被中獎」,有人不爽「被代表」,有人反感「被就業」……「被什麽」成了一種萬能句式,成為網上「潮語」。

我也有家人「被中獎」過:一到深圳就收到說中了什麼獎的電話短訊,要打一個什麼電話登記。這很可疑,緊記「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的古訓下,向深圳的親戚一打聽,果然是內地很多人都知道的騙局。

「杯具」是什麼?想了一下,我猜是「悲劇」的諧音,但不明白其內涵。上網一查找,互動百科上居然有很詳盡的解釋:http://www.hudong.com/wiki/%E6%9D%AF%E5%85%B7

利用普通話的諧音由「悲劇」化出「杯具」來不算什麼,難得的是由此引發的連串有豐富生活體驗的創造,由1.0版到徹底終極版: 「這個世界上的絕大部分杯具、食具(喜劇)、茶具(差距)、洗具(喜劇)都是 made in China.」。

各版中有很多充滿生活體驗的雋語:

「就算生活只是個杯具,我也要做個官窯上品青花瓷杯具。 」

「女人是水做的,爲了迎合她們,男人注定成爲一個個杯具。 」

「人參要泡在杯具裏才能入味。 」

「——我是你的什麽?——你是我的杯具啊。 ——啊,原來我只是杯具啊? ——這樣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啊。 」

在古典文藝中,悲劇都是正劇,常帶哲理,「悲劇的目的遠比歷史的目的更富於哲學性。」可是一轉化為「杯具」,就調侃出了百般色彩,沉重變得輕盈,崇高化作幽默,批判轉作自嘲……。

當你受到重大挫折,不要說「我是一個悲劇」,說「我是一個杯具」吧。既然是「杯具」,不裝一杯茶,何妨裝一杯咖啡?一個人能這樣面對人生,是成熟的表現。一個民族也一樣,這得助於互聯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