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氣候暖化與漢唐盛世

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圖表
昨天讀到一篇短短的專欄文章,題為「暖化贏家」,一看就知道寫的是近日的最熱門話題──全球暖化。文章劈頭就寫道:「近日一幅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圖,又引起友儕間的議論。中國學者研究所得,中國過去三千年,黃河流域氣溫最高與最低之時代,相差約兩至三度。溫度最高的時代,碰巧是漢唐盛世;溫度稍低的年代,則是分裂之亂世。」

一看就知道,說的就是竺可楨的研究。那圖嘛,很可能就是上面的圖表。圖中劃分的四個時期,就是竺可楨所說的四個氣候變化時期:考古時期、物候時期、方志時期、儀器觀測時期,這不是根據氣候的特徵而得出的名字,而是根據研究手段而取的名字。

其中最矚目的,是II、III兩個溫暖期,II由春秋戰國至秦漢,III主要就是隋唐年間。兩者之間,是一個短暫而氣溫下降不太多的寒冷期,約在魏晉南北朝時代。

在II溫暖期中,中原雖然處於分裂的亂局當中,但也正是文化最活躍的時期,中華文化至今從這個源頭中汲取養分,可說是文化盛世。III溫暖期的成就也至今令中國人驕傲,唐朝盛世留下的文治武功業績是公認的歷史豐碑。

稍高一兩度的平均氣溫,並沒有帶來大災難,反倒是形成了較有利的環境,讓人民可以休養生息。中原以北的少數民族,大概也得天時之利,水草豐足,馬羊溫飽,不必往南向定居的農耕漢族侵擾掠奪。

有人研究指出,當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詩句,正好反映了當時的氣候溫暖。我們一看荔枝,就以為它來自嶺南,但以當時的交通條件,荔枝如何能夠越五六千里之遙從嶺南送到長安而不壞,且能博得楊貴妃一笑?真相是,當時的荔枝產自長江上游的的涪陵一帶,種植地域的北限緯度比現時高多了。

相反,當氣溫在公元一千年前後突然急劇下降時,政局也大變。北方一再出現由少數民族南下形成的政權,形成所謂五胡十國。接着的北宋政權也不斷受到北方少數民族逼迫。蒙古人最後更把勢力向南推展到長江以南,形成元朝。這與Brian Fagen 的觀點不同,他認為是溫暖期造成的草原乾旱,逼使蒙古騎兵東征西討的。

可是據竺可楨的研究,寒冷時似乎都是從東亞太平洋海岸開始向西傳播到歐洲。他發現歐亞溫度波瀾起伏是有聯繫的,歐洲的波動往往落在中國之後。由於一地的雪線升降與溫度有一定關係,竺可楨的研究結果與挪威的雪線高低相比較,大體是一致的,但有先後參差之別。只是西元前400年(戰國時代),挪威出現過一個中國所沒有的寒冷時期。

實線:挪威的雪線變化。  虛線:中國歷史氣溫變化。

從各方面可以見到,地球溫度起伏升降是常態,只要不是大幅度的起伏,形成的天災是可以應付的。中國北方氣溫高一些,過去早已出現過。河南,就是中原之地,簡稱「豫」。葛劍雄指出,這是「矛」與「象」結合而成的字,很形象地說明中原過去是有大象的,氣候偏暖。

漢唐盛世都出現在溫暖期。人人都說中國在重新走向盛世,人人又都說全球在暖化。盛世與暖化是不是有必然關係?大概不是吧,康乾盛世出現在寒冷期。

(地球冷暖七之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