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聽海之心》帶來心靈衝擊


中國藝術的一個特點,是靜和慢。中國的繪書、畫法、詩詞、音樂(特別是古琴音樂)都有這樣的特點,當樿與藝術結合,這特點就更加鮮明了。很多東西,靜下來了,慢下來了,會予人新的、不同的體會。

而靜與慢之後出現的澎湃與激越,會產生有更大的衝擊──聽覺上的衝擊,心靈上的衝擊。

這就是台灣「優人神鼓」要達到的效果。

上星期五(十二月十一日)到香港文化中心聽了這個藝團的《聽海之心》音樂會,對刻意營造的以上強烈對比有很深刻的感受。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音樂會,而是一台綜合的舞台表演,以不同的舞台手段,音樂、燈光、造型、舞蹈、人聲,還有功夫,再加上禪味的超慢動作舉手投足,一起去感動觀眾。

主要的還是音樂,以鼓為主的節奏樂器,加上幾件旋律樂器,有古琴、雲鑼、銅罄。

在藝術效果上,「優人神鼓」的演出很成功。演出結束時,歡呼聲四起,很多人站起來鼓掌。我留意一下,這些人都裝扮斯文,不像一聽到強烈節奏就容易情緒興奮的人。我相信,他們都有所感動了。

「優人神鼓」的表演最突出的不是在技術上,而是予人的心靈觸動,特別是對城市人回歸古樸、自然,回歸傳統渴求的觸動。

「優人神鼓」四個字有特別涵義。「優」的古義是「表演者」,「神」是指人在高度專注下的寧靜、無我狀態。藝團的兩位主角,藝術總監劉若瑀和音樂總監黃誌群,都從外面汲取了新的文化和演藝元素。劉若瑀到美國修讀劇場藝術,又隨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學習,深信「藝術是生命品質的呈現」。黃誌群則曾到印度修習靜坐,領悟「活在當下」的智慧,主張「先學靜坐,再習擊鼓」,把表演視為「內在的自我探求」。

可以見到,「優人神鼓」追求的「生命品質」、「內在自我」都存在於城市之外的大自然和古老的傳統當中。他們過去的作品《空林山風》、《破曉》、《入夜山嵐》、《禪武不二》、《雲腳台灣》,和這次帶來的《聽海之心》,都表現人面對自然、鄉土的心靈感悟。所有表現都有回歸傳統的意味。鼓、鑼都是先民最古老的樂器,鼓架、鑼架都刻意用盡量少修飾的木頭、樹幹製成,表演者的服飾亦盡量古樸,顏色是深淺的土色,不帶半點俗艷。到最後一節,男表演者更加都亦裸上身,只纏上原始的牛鼻褌(日本相撲手穿的那種「兜檔布」,日語裡仍寫作「禈」),以身體線條和擊鼓的雄姿展現原始粗獷的美。

對我而言,一個半小時中最動人的,不是排山倒海的江海潮音,反倒是在古琴一曲《流水》後七面小鼓營造出來的空谷泉聲、雨滴嘀嗒,尤其是七面小鼓各有各的緩急快慢下,不規則而又自成美妙音樂的效果。這是五節中的第二節《流水》。較可惜的是,古琴與鼓的配合較生硬,欠交流,到這一節的末尾,以為會有交融的發展,卻已草草結束了。大概,是創作者對音樂部分把握能力未足之故。雲鑼、銅罄表演也有這樣的遺憾。

我一直對鼓樂表演興趣不大,主要怕耳朵對只顧追求熱烈火爆的大鑼大鼓受不了。「優人神鼓」讓我改變了觀感,但我仍認為,不拘泥於鼓和鑼,會有更大發展空間。

1 則留言:

  1. 是當晚人太多了, 沒碰到面.
    當晚, 驚喜於當晚節目的多元化, 是你所說的「一台綜合的舞台表演,以不同的舞台手段,音樂、燈光、造型、舞蹈、人聲,還有功夫,再加上禪味的超慢動作舉手投足,一起去感動觀眾。」

    難忘舞台構圖的簡潔和人體的美.

    感謝你深入的結構,
    令自己更深入體會當晚的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