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孟子已逝,梁惠王多有

腳踏攪拌機──哥本哈根會場外一景
人類自出現以來,面對的最大疑問和挑戰,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天,也就是大自然,天的具體表現是氣象氣候變化。從對大自然的好奇中,人很早就注意到氣候在漫長的歷史上有很大變化。

北宋時的沈括,在現時陝西北部的延州觀察到竹的化石,就提出,當時已不宜種竹的延州,可能在「曠古以前,地卑氣濕而宜竹」。這與竺可楨一千年後的物候研究結論一致。

十七世紀時,英國的R.胡克也因為在波特蘭觀察到海龜化石和巨大的菊石,認為當地過去氣候溫暖。

十九世紀,瑞典的J. L. R.阿加西根據阿爾卑斯山的冰川堆積,第一次提出地球氣候史上曾經出現冰期氣候。

如今,科學家對地球的氣候史有了更多認識,知道地球的46億年歷史中確實出現過多次冰期,冰期之間又有氣溫回暖的間冰期,而冰期和間冰期之中,氣候又有複雜變化,有小的冷暖循環,有激烈氣候波動。

最近一次冰期(或稱大冰期),是大約二百萬前左右開始形成的,稱為第四紀大冰期。冰期時的地球被冰雪大面積覆蓋,氣溫比現代低8~10℃,生存環境很惡劣。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地球發生了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人類的誕生和進化。

對於地球目前是處於冷暖循環之中的那個位置上,還有爭論。有人認為第四紀大冰期還未過去,地球目的氣溫比過去很多時期都低。又有人認為地球正處於間冰期之中。

有一點卻是比較一致的,就是地球從大約一萬年前結束了一次小冰期,也就是說地球自此進入相對溫暖時間。可以見到的是,人類的文明進化突飛猛進,地球上自此陸續出現不同的大大小小文明,彼落此起,有的在大陸上,有的在小島上。可以說,沒有這個溫暖期的出現,就沒有今天的人類文明。

其中很多文明因為氣候、生態的劇變而湮滅了。費根在《大暖化》一書特別提到,令人驚嘆的亞洲吳哥窟文明、美洲瑪雅文明,就是在公元800~1200年的溫暖期中被埋沒在叢林中的。

總的趨勢是,人類文明在不斷了解、適應天的變化中發展起來。至今,在西方產生了以人與上帝關係主宰的宗教精神,又產生了科學,以為人定可以勝天。中國則從天悟出了道,並悟出了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關係,提出要人道亦天道也,應天人合一。

可以這麼說,哥本哈根會議要處理的,其實就是「人定勝天」思想帶來的惡果。出路在何方?恐怕就是連中國人自己也幾乎掉丟了的「天人合一」思想。

孟子對梁惠王說:「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已逝,但梁惠王不絕。他們都該從孟子二千多年前的話語中有很多反省。

(地球冷暖七之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