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詩人李白》與「文化中國」

歌劇《詩人李白》終於到了香港演出,但似乎並未引起公眾很大興趣。我未能及早買票,到知道時已較遲,以為「執輸」了,但意外地發覺仍可以買到不錯位置的票。星期五到香港文化中心看演出,看到樓上靠邊的位置還空着。不知道這是因為香港人不識貨,還是宣傳做得較遲之故。

這是一齣很有特點的歌劇,早已在美國和北京演出過,有很好的口碑,我大概兩年前在《亞洲周刊》讀過關於在美國演出的報道,因而早就希望可以一看。這次到港演出的,主要班底不變,但也加入了相當多香港音樂人協助以成事,例如由葉詠詩指揮伴奏的香港小交響樂團和香港歌劇院合唱團。

這個演出因此是一個海內外華人藝術大協作的產物,集合了內地、美國和香港藝術家的力量。它首先是美國華裔表演藝術中心的製作,是這個藝術中心與美國科羅拉多中央城市歌劇院聯合委約的作品,二零零七年在美國首演。

細看主要創作和演出人員名單,你會發覺不少人難以界定是哪個地方的人,因為很多都有國際學習、工作背景。據場刊介紹,演出李白一角的男低音田浩江「現居於紐約和北京」;主要編劇兼副導演廖端麗生於香港,工作經歷主要在紐約,也不知道是否可以稱之為香港人。

於是,整個演出給人一個「全球化」的強烈感覺,是全球化之下一個海內外華裔藝術家的聯合創作。這樣的創作模式已不算新鮮了,很多藝術創作已採取這樣的模式進行,而且取得不少成就。得過很多大獎的電影《臥虎藏龍》,台前幕後骨幹來自不同地區,都是華人藝術精英。近年很多電影大製作也一樣。讓全世界驚艷的北京奧運開閉幕式亦如是。當然,也有其他國籍、族裔人士。內地的大型交嚮樂團召聘樂手,現在也面向全世界,請來各地華人和外籍傑出樂手加盟。

除了以上的「隊際賽」外,華人在「單打」方面也不斷嶄露頭角。我以前在這裡談過國際音樂比賽正出現「黑勢力」,就是不同地方的華人參賽者往往發覺,到了比賽最後階段,對手經常以黑頭髮黃皮膚的華人為主。在歐美樂壇打出名堂的華人音樂家越來越多,聲樂的、器樂的 、作曲的、指揮的都不乏其人。在香港,經常有這樣的音樂家演出,名字很陌生,但一看在西方樂壇摸爬滾打取得的成就,嚇你一跳。

到藝術品拍賣場去,因為有銀碼作指標,驚嚇會更大。大批主要是來自內地的畫家,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們的畫風,已成為國際收藏家的追捧對象。

從此可以發現,世界藝壇上,一股中國風已經刮起。一些關注中國對世界影響的人士說,世界上除了要有「政治中國」、「經濟中國」,還應有「文化中國」。也就是說,一個真正強大的中國,除了要有硬實力,還應具備軟實力。這也就是北大教授王岳川所說的,從上世紀的「去中國化」到新世紀的「再中國化」問題。

這不是說中國也要像美國一樣,通過軟實力讓全世界中國化,而是要建立一個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相配的「文化中國」形象和影響力。

王岳川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走近經典」,而且要「創意經典」,即從經典中汲取養分,拿出新的創作來。《詩人李白》就是一個這樣的創作,讓世人重新理解一千二百年前的中國經典詩人李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