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在東京感受日本人島民心態

在東京逗留的時間很短,早一個晚上才從仙台回到東京繁鬧的新宿,第二天早上就只剩下短短幾小時可以利用了。東京,對於也是來自「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人來說,有什麼好看?

可看的東西應當很多,畢竟是不同文化的兩個城市。對我來說,是想看看新創意的東西。

香港人很為自己的創意自豪,有過很多創新,但相對於東京、日本,香港不得不承認差了一截。這相信不僅是因為人口的差距而已。很多香港人對日本文化着迷,經常到日本「入貨」、「偷橋」,就是因為日本不斷有新的創意之故。我不做生意,沒有購物欲,沒有「哈日」心態,但喜歡看新設計。

朋友推薦我到與酒店只隔着一個新宿廣場的TokyuHands百貨公司去。它的旁邊有東京很大的書店紀伊國書店,不能不走走。真的只能走走而已,我等着它十點鐘開門,第一個進去。門口最醒目的廣告,是長盛不衰的漫畫《龍珠》。匆匆走到最高層的藝術書部分瀏覽了一下,買了一套《東京建築地圖》,就通過天橋走到另一座大廈的TokyuHands 去了。
《龍珠》長盛不衰

可觀的東西真多,電器、文具、日用品等等,每個部門都有讓你駐足把弄一番的產品。日本人的居住空間小是眾所周知的,矛盾的是,他們偏偏要設計出很多專用產品來,就是很有用,但只有單一用途的東西。例如我就見到一個專為洗米後隔住米倒去米水的產品,呈圓形,有疏孔,可以插在飯鍋邊上,順着方向倒水,米被阻隔着不會順水流走。用是有用,但值得「多此一舉」嗎?如果你喜歡這樣的產品,廚房裡一定不止掛上十八般武器。

這反映出,日本人好循一個方向走到極致,在有限的範圍裡挖空心思,有時甚至於無中生有,想出很多「無厘頭」的創意來,令你瞪大了眼說一句「咁都得?」

我想,這與日本人的島民心態有關。

島民心態是因為地理環境形成的,因為受小島所困,資源有限,必得把有限的資源──包括心力資源──「用到盡」。所有島國都難免這樣,如英國、古巴、台灣、冰島等等,還有香港,不過出手有高低之別。日本大概是最極致的,他們的產品、飲食、對文化傳統的維護都受到影響。很多時候,這有點鐵成金之妙。如日本的陶瓷──其實主要是陶,產品很粗笨,但在釉料、造型上花盡心思,就飛上枝頭了,連粗賤的漬物也得其利而上了高貴的「大檯」。用時髦的話語,是為產品增加了「附加值」。

島民心態常為人詬病的,主要是缺乏安全感,危機感強;視野狹窄;自戀、自卑而又自大;多疑,對鄰近的大陸常懷戒懼之心。英國、台灣、香港,是不是都這樣?而從日本人的心態和行徑,可以找到大量例證。
TokyuHands 賣字紙簍的一角

因是之故,島民特別愛護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抗拒外來文化、經濟入侵,日本人在這方面也做到極致。明治維新伊始,日本便確立了「和魂洋才」的方向,並堅持始終。有趣的是,中國差不多同時也提出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很快便放棄了;到「五四」更徹底批判中國傳統,打倒「孔家店」,一邊倒地向西方傾斜。其後果之慘痛,不必多說了。

從日本來看,島民心態利弊互見。揚其長則利,揚其短則極弊。一旦把其追求極致的用心去對外擴張,掠奪殺人,就為禍驚世。

大概因為這樣,我對日本文化欣賞之餘,總缺少親切感,儘管那裡有很多東西與中華文化那麼相近。

(日本東北行之十六,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