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看師生書法展隨想

昨天去看了一位朋友參加的師生書法作品展,有幾點感想,試整理如下:

一、取法乎上

去看書法展覽,特別是師生作品展性質的,都會發覺一個現象,就是學生都臨寫老師的字體。我總覺得,這種教學法有問題。學寫書法,必須臨摹。問題在於以誰的字作範本。

老師寫的字當然有一定水平,能夠做書法老師,都一定下過不少工夫,各種字體都有涉獵,可以隨時給學生示範。學生從示範中一定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運筆時的細微功夫,如一徐一嫉,一放一收,一頓一轉等等,如果知所學習,一定會有收穫。而從寫成的作品中,這些較不容易體察得到,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書法的一個特點,是一次過完成,每一筆、每一個字都是一次性創作,有很大的隨意性、隨機性,每一次寫出來都不會完全相同,不能百分之一百複製。於是,拿着老師臨時寫出來的一幅字來作範本去臨摹,就有危險了,會取法不高。即使老師的造詣很深,課堂上寫出來的不代表他的最高水平,裡面會有不如意的敗筆。不知選擇地刻意臨摹,就會把不好的東西也學過來了。

我以為,臨帖還是選歷史上名家的字帖來臨摹更好。老師的字未必不好,但相對於在歷史立足已千百年的名家,或者當代公認的名家來說,總是相對的「下」吧?取法乎上,總優於取法乎下。

二、可學與不可學

即使是以名家名帖為範本,也有知所取捨的問題,知道哪些可以學,哪不可學或者不必學,因為寫字不可能如複印的複製,就算簽名也不可以絕對相同,只可以學習風格、韻味。臨寫碑本更加是這樣,碑本中很多東西可能是刻字的工匠「刻意」而為的,是金石之功,而非毫毛之功。碑板經歲月風化侵蝕後,筆劃形成的斑駁、滄桑、厚重,就更難以筆墨重現,臨摹時也不可不知所取捨。所以有人主張臨摹應選帖,不選碑,初學者更如是。

書法的風格、韻味很抽象,很難言宣,主要靠感覺、體會。這除了得之於摹寫,也得之於讀,就是讀帖。看得熟了,就如對某個人熟悉了,在人叢中背影一閃也能辨認出來。看得熟了,下筆,自然也容易些。

三、軟硬兼施

說到書法,一般都認為是用毛筆寫字。這其實是狹義的概念,廣義去認識,還有硬筆書法,還有用不同工具寫出來的、刻出來的、製出來的書法,不是用毛筆寫的才算書法,用拖把,用「抹檯布」也可以寫書法。

要學好毛筆書法,似應同時學習硬筆書法,就是用鉛筆等硬筆把字寫好。字要寫得好,很重要的是把筆畫安排妥貼,把字「裝」好,各個部位的比例、整個字的字形讓人看得舒服,有美感。照啟功先生的理論,這比「筆墨」功夫更重要。

要在這方面做得好,不妨用硬筆練習基本功。硬筆較易控制,可以讓人集中注意力,把字形寫好,不必像拿起毛筆時,諸多兼顧而顧此失彼。硬筆之中,又以鉛筆為好。選用較軟亦即較黑的鉛筆,如5B6B去寫,可以寫出接近毛筆的效果。墨水筆也好,筆劃的輕重、粗幼可有變化。這樣,寫好毛筆字之餘,也改進自己的硬筆字。

很多人掛出來的作品,有所本的「似模似樣」,落款無所本,就「原形畢露」了,連名字也寫不好,這就是自己的字體太差勁之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