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星韻心曲,此情難演

上星期五晚上到香港文化中心看了《風流夢:小明星傳奇》。這是梁漢威主催創作的「戲曲音樂舞台劇」。看這個戲的,我相信大部分是出於喜愛小明星的星腔,而如果是這樣,就大部分人會失望了。

「戲曲音樂舞台劇」是新嘗試,沒有既定模式,大抵是粵劇+話劇+音樂劇的綜合體,是梁漢威等有創新意識、有抱負的粵劇人為了改革瀕於式微的粵劇而進行的實驗性創作。粵劇肯定須要革新,粵劇由於成長於廣州、香港等地,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相對於中國其他戲曲劇種,一向是比較多革新元素的,從聲腔到伴奏樂器都是這樣,而香港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戲曲音樂舞台劇」出現在香港並不出奇。

那天演出之後,梁漢威邀請了一批從廣州等地到來觀摩的同行和當地粵劇界「領導人」上台。廣州等地也在致力粵劇革新,這樣的交流,對彼此都應該有啟發意義。劇中演李鵑紅的曾慧,也來自廣州。

《風流夢》一劇長逾三小時,演員二三十人,加上幕後人員,動員人力物力頗為巨大。以伴奏為例,就不是像傳統粵劇的虎度門邊拍和,而是由樂隊在樂池伴奏。雖然舞美、燈光等方面較簡陋,投資亦一定不少,兩場演出絕對無法歸本。梁漢威與有關人士肯為此戮力而為,如果不是出於對粵劇癡迷般的熱愛、奉獻,絕對不會這樣做。即使我對粵劇並不太熱衷,看了演出仍然感動。

我也喜愛小明星。小時候,父親有過小明星的唱片。初聽,對於女子唱平喉,覺得有點忸怩作態,而且都是傷春悲秋、感懷身世的內容,也較難接受。但聽多了,也漸漸聽出輕吟淺唱之細膩宛轉韻味來。早幾年曾去找小明星的原聲唱片,誰知買回來的不過是星腔後人的錄音,小明星的照片被人用來作了招徠。

《風流夢》也一樣讓喜愛小明星曲藝的人失望。尹飛燕擅子喉,卻是不工平喉的星腔,也由於劇本所限,只唱了短短幾段(句)小明星的首本名曲。梁漢威在謝幕時透露,他們在創作過程中,一直在多講小明星的故事與多唱小明星的名曲之間掙扎。

這是很可以理解的。搞這樣的創作,目的之一是擴大觀眾面,如果太照顧喜愛星腔而偏老的觀眾,就要在其他方面有所犧牲了。

《風流夢》為豐富情節花了不少功夫。故事主線是講小明星與王心帆的故事。兩人仿佛是為了對方而在這世界出現的,沒有小明星,成就不了王心帆;而沒有王心帆,也成就不了小明星。可是彼此的男女之情,若即若離,若有若無,委實可哀可嘆。小明星殞滅,王心帆從此擱筆(有一說是後來也寫過十幾首曲),終生未娶,直到四十多年後,才寫了《星腔心曲》一書寄情。

這樣的一段情,雖是可歌可泣卻是難寫難演。於是為了使「劇情節奏明快」,就加插了王心帆與戰地女記者李鵑紅結合抗日家國情懷的激情相戀。

可是這麼一來,小明星與王心帆之情,就被沖淡,更難感人了。王心帆阻小明星嫁富商為妾一場雖是重頭戲、重頭曲,卻是不及王心帆與李鵑紅的戰場訣別。

這劇既不是傳統粵劇,又不是現代音樂劇,這兩個形式交叉出現如何銜接融洽,變得十分重要。這只能由新的遷就舊的,可惜,新創作的唱腔、伴奏、曲詞,都與傳統有相當大距離,「離行離列」,缺乏粵曲味。

粵劇的地域覆蓋面很廣,可以直伸展到廣西。《風流夢》若要打出去(內地人士觀摩是否與此有關?),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