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超級巨聲」有料到

昨晚看了一下無線電視的「超級巨聲」百強階段比賽的播映,水準比我想像的好,而印象最深刻的,是好幾位「高齡」參賽者追求理想的鍥而不捨。

香港有七百萬人口,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近幾十年來竟然能夠產生多位傲視華人世界的歌星,可以說是奇跡。如果你把歌唱藝術──也把流行曲視作藝術──視為文化的一部分,你決沒有理由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大陸、台灣的文化藝術根基都比香港深厚,在近二三十年流行曲這一塊,就不及香港,起碼蓋不住香港。歌唱藝術,從整體水平而論,香港自然跟大陸沒法比,可是就流行曲而言,香港就是高一籌,因為流行曲不只是由歌藝決定的,還涉及歌星形象等各種商業包裝因素。

不過隨著幾位天皇巨星因天妒英才而早逝,餘下的巨星又日漸老去,香港流行曲歌壇青黃不接,已是盛極而衰了。香港已有多少年沒有出現過街知巷聞的金曲?那些被捧出來的青澀歌星,即使五音齊全,也無法讓你留下印象。

香港過去有過不少全港性歌唱比賽,產生過不少實力雄厚的歌星。不知打什麼時候起,這樣的比賽式微了,那些歌星都是不知按什麼機制「人工合成」的,多屬銀樣蠟槍頭──得個樣。

於是,「超級巨聲」就引起了一些憧憬。這個比賽顯然是模仿美英的同類比賽炮製,有評判即席作出或尖酸或激勵的評語。這無所謂,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正具實力的選手參賽。

經過包裝,能夠在屏幕上一展歌藝的選手其實不多,「百強」中只得十餘人有此機會。雖然當中仍然缺乏一開聲就足以讓你豎起耳朵的好手,但確有多人可以讓你抱有期望,相信他們經過進一步培養,成為香港流行歌壇真正的生力軍。

相對於以前,香港年輕一輩其實更加有條件去唱得好,更加有條件去發掘自己歌唱的才華。你看音響器材,現在幾乎每個年輕人都可以擁有一套,大的小的,高級的普通的,而即使最差的,放在上一代天皇巨星初出道時的年代,也是不得了的。能夠聽到的音樂就更多了。香港的流行曲演唱都是靠模仿學來的,有了這些條件,理應比上一輩唱得更好才對。只要有一定天賦條件,又有強烈興趣,完全可以成才。

我相信參賽的選手絕大部分是這樣學唱起來的,在朋輩之間唱出了信心,遇上機會就努力接受挑戰。有好幾位已三十幾歲了,正因為年紀已不小,更加視這為發揮自已才華的最後機會,甚至有人從海外辭了職到香港來闖關。另一方面,是不少只有十來歲就希望讓自己的才藝可以早日得到日升華。

最叫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16歲的女選手,樣子並不討好,但一唱起來,就完全是另一個人,自然投入。表演藝術是一種很特殊的藝術,一些人就是能夠一站上舞台就像進入另一個世界,梅艷芳是為典型。那位11歲的小妹妹,才藝不差,卻就好像與舞台格格不入,雖然她說三歲就上台了。

多位評判都有過叫選手要back to basic──把注意力集中到唱歌上去的勸勉,希望他們最後也能以歌藝定勝負,而不是以貌、以舞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