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激情過後的懺悔與反思

張健波今天在《明報》就有讀者質疑為什麼要抬舉被稱為「六四餘孽」的內地維權律師浦志強,在「編輯室手記」中作了回答。回答主要是兩點,一是浦懂得反思,二是浦踏實工作。張健波明確地說:「我們欣賞激情過後的浦志強」,並說,他的一些經驗值得推廣。

我欣賞這樣的欣賞。

對浦的有關報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引起爭議的某些學生領袖曾希望學生群眾流更多血,以便引起全世界關注。浦志強坦承他當年也有這種想法,經過20年反思,現在看來確實錯了。」(原文用黑體字。)

在另一則報道中,浦又說:「人死多了,慘案更震憾民心,更加速共產黨的滅亡。對於當時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我覺得很有罪,我在反思這個問題。」

當年,曾有學生領袖(不記得是柴玲還是誰了)在死了很多人之後對記者承認,他們確實「期待流血」。這麼多年過去,這樣的話似乎被人忘記了,把這排除在「真相」以外。而浦志強這樣的反思,只藏在內文之中。

我日前在這裡寫過一句很痛心的話:「對付出的鮮血、生命──別人的!!!──代價,不該有愧嗎?」這話就是衝着當年「某些」學生領袖的「希望」而發的。

浦志強在報道中指出:「不珍惜生命,起義抗暴式運動,同共產黨暴力奪取政權的思維方式一樣,現今內地許多維權人士也有這個毛病,如『接力絕食、維權抗爭』等都是以自殘方式製造事端給人看。」(原文用黑體字。)大家都知道,這樣的激進做法早就傳染到香港來了。

報道中隐晦地說這些這些只是學生領袖的「希望」、「想法」。有沒有部署、安排,不知道,這在目前知道的「真相」之外。但懂得思考的人都應該去問:當年的流血有多少是源於指揮運動的學生領袖們這樣的「希望」、「想法」?如果不是有這樣的「希望」、「想法」,事件可以有不一樣的發展 (例如:及早作戰略退卻,不堅持對廣場一時一地的佔領) 嗎?從五月二十日戒嚴開始到六月三日的兩個星期裡,應當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檢討、反思、部署。

可惜,這兩星期在「期待流血」中度過了。

浦志強在報道的最後一段有這樣的話:「每個由天安門走下的人都需要懺悔,有機會影響歷史進程或有機會發揮作用的人,應對六四負有一份責任。」我看不到有幾個自稱掌握「六四」真相的人作過懺悔,甚至連反思都不願意做,更不要說負責任了。

張健波在文章裡也作了一些反思,提到當時的「一些報道很有問題,甚至是錯誤的……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很值得反思的……」。當年,一些外國傳媒曾發表反思文章,承認報道失實,但在本港,我看不到。傳媒就是這樣,可以「雞乸咁大隻字」去報道錯誤消息,而更正──即使有──也只會在報屁股輕描淡寫應付一下。至於造成的後果,就由讀者自己負責了。

浦志強忠告海外民運人士:「六四」二十年了,老本早已透支光了,切忌沉浸在以前光榮或悲慘經歷中。

張健波的文章則有這樣的話:「浦志強在艱難的環境中,一步一腳印地走出了一條以專業知識助人的路來,值得那些崇尚空談,忽視實務的香港政客借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