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擇善固執,對嗎?

擇善固執,一般都作正面理解,就是對「善」──泛指一切正面的、好的東西例如民主──義無返顧,堅持已見,固執而為。

但我以為,對這四個字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理解。

對於固執,大家都一定以為是不好的,這意味着頑固不化,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死牛一面頸」。固執者的思想總是僵化了,只往一個方向去想,鑽牛角尖,接受不了其他新思維,只執一端,不及另端。

一般認為,這樣「唔化」之人,他所固執的,也不會是好東西。所以固執的總不是好事,固執總是「擇惡固執」。

那麼,擇善固執呢?

既然是善事、好事、正義之事,依照傳統的道德標準,自然應當不甘後人,雖千萬人而吾往矣。這成為不少人的人生座右銘,甚至常常把這四個字掛在嘴頭,標榜自己不甘俗流,敢於走自己的獨木橋。一些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揚言「堅持己見,一意孤行」,是擇善固執的變奏。

若依佛家的見解,一樣事情若是執着了,就陷於迷──執迷不悟。

執着是佛家語,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並固執事物的妄情和妄想。其中分「我執」和「法執」。「我執」是固執於不變的「我」,從而產生種種「我見」;「法見」是固執於外境實有,從而產生種種「法見」。即使是善,執着了就難免生出不善。

我們常常說一句話:不二法門,如說這是幹某某事情的不二法門,即唯一法門。這其實是理解錯了。

「不二」其實是說不要兩極化,「不二法門」是說看事物不要偏執於事物的兩個相對的極端,不要把相對的兩端對立起來,而是要有「中道觀」。「不二法門」,就是要消除對任何一端的執着,積極地溝通兩邊。這是辨證的思想。

現在常聽到說「人間佛教」,說要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把出世與入世聯繫起來了。於是見到佛教界人士紛紛積極參與社會事務,以前與世無爭、超脫紅塵的佛教高僧,常常也介入塵世俗務。這就是把出世與入世看作「不二」之故也。

說到擇善固執,是因為見到議事堂變成了「議粗口之事堂」而有感而發的。三名狂妄議員用廣東話大罵之餘還嫌不夠過癮,還賣弄點小聰明,再用英語、普通話大罵。(順着他們的思路,我倒要祝他們「百佳」了。)大罵粗口可以解恨,但也太低級了,詛咒他人就拿臍下一尺的地方說事,不是語言太貧乏了嗎?

這樣的所為可稱為陳年生草藥──就是發、爛、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