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從GIPE到霍士博士效應

日前在一篇關於香港舞蹈團《帝女花》的觀後感中寫了四個字:意高手低。本來的成語該是「眼高手低」,只是由於前面說到舞劇的導演的立意很高,於是就寫作「意高手低」。

不意,後來在《紐約時報》上看到一篇短文,原來有人創造了一個意思完相同的英文字GIPE。這是一個以縮寫生成的新字,是由good idea, poorly executed而來,意思就是:意念很好,但執行差勁。即是說,本來的意念或者創意是很好的,但把之轉化為現實的東西卻不行,搞砸了。

這篇短文的作者是《紐約時報雜誌》一名編輯,專寫設計(例如家具)方面的評論,因為見得太多GIPE的東西,不想老是多費唇舌,於是要找一個簡單的字來代表這些有良好意念卻歸於平庸的作品,最後自己杜撰出這樣一個字來。

作者認為這是個很好用的字,你知道了,一兩天裡便會用上。我同意。

但不要以為這個字的意思一定是貶意的。創作、設計不是專業創作人員、設計師的專利,每個人其實都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着不同的創作和設計,你每做一件事都是先有意念然後去做的,講一句話、煮一個菜,都先源於意念。但話可能詞不達意,菜可能煮不可口,把話與菜都弄成GIPE了。

GIPE也可以是有誠意的,有誠意的去做,但限於能力、實力,最終出來的東西與原來的設想相去甚遠,見不得自己,見不得人。這是常有的事,平常人就是這樣不斷努力做事的,最終能夠脫穎而出的,只屬少數。年前,美國「殘酷一叮」中冒出的William Hung,是這樣的GIPE的代表。沒有人會說他的歌舞夠水平,但很多人讚賞他的憨戇真誠。

要不得的GIPE是拿貌似高深的理論去嚇唬人,用一大堆不知所云的新名詞去包裝自己的創作、設計,故弄玄虛。這樣的東西是可以唬住一些人的。

湊巧,剛才在《紐約時報》網頁上看到Nicolas Kristof的一篇文章,談到一個「霍士博士效應」。霍士博士據說是把數學應用到人類行為研究的權威,他被安排給一批教育工作者上課。他的講課經過精心設計,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笑話,還有大量高深莫測的新詞。

根據上課學員交回來的調查問卷,他得到很高評分,有人說「表述卓越,聽得開心」,有人說他「講得太理論化了」。

這其實是一場心理測驗,講者不過是一個由演員扮演的「博士」,什麼「人類行為研究的數學應用」不過是胡謅。測驗證明貌似高深的東西,經過包裝,的確可以鎮住不少人。

很多人就是迷信權威,「專家」一說話,他們的心就虔誠起來了。Nicolas Kristof文章的題目是「學習如何思考」(Learning How to Think)

這個世界,「專家」太多了,存心嚇唬人的東西太多了,GIPE太多了,有些事情的確要重新學習。

**

相關鏈接:

http://themoment.blogs.nytimes.com/2009/03/25/vocabulary-lesson-good-idea-poorly-executed/?scp=1&sq=gipe&st=cse

http://www.nytimes.com/2009/03/26/opinion/26Kristof.html?_r=1&e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