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有此因緣,筆下留情

佛教一個很大的貢獻,是因緣之說,就是認為一切事物都不是無緣無故而生,無緣無故的而滅的;而是因緣合則生,因緣散則滅;具體的體與物如是,抽象的情與事亦如是。

據說,釋迦牟尼當初創立佛教時,先對印度各種各樣的宗教作了觀察和總結,並把它們概括為兩類,一類是無因說,即認為事物的產生是無緣無故的,無法解釋;一類是邪因說,即萬事萬物都是梵天產生的。釋迦牟尼則提出正因說,即因果觀,就是:我們見到的都不過是事物的果,都各有前因,有直接的,有間接的,有近的,有遠的。各種因、各種緣和合一起,才有了果。

於是,一切成敗、得失、散聚都可以解釋。

佛教又把主要的因歸於自己,結果主要是自己招來的,是三業(身、口、意)造成的,而且有前世的,有今生的。你想得到什麼果,要靠自己,不靠其他什麼外在力量,包括不靠求神拜佛。如果有神有佛的話,那就是你自己。這是所謂自力信仰。

為什麼佛教又有滿天神佛?這是後來發展出的東西,是佛教不斷演變後的產物,尤其是到中土後,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製造出來的。人要有宗教,就是要有個可以信賴的權威去作精神寄託,有個偶象可作崇拜。沒有麼,很簡單,製造一個,或者不止一個,要多少有多少。男的偶象不便進入女子閨房麼,讓他變性好了,觀世音就是這樣變了性。

要靠神佛來保佑救助,就是他力信仰了,同佛教最初提倡的自力信仰不同。至今,仍然有人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佛教是不是無神論的,究竟算不算是「宗教」。事實上,不少人不把它當作是宗教,而是一種學說,即所謂佛學,願意從學問、人生態度的角度去親近它。佛教來到中土大變身,吸收了大量儒家、道家的思想而產生了禪宗後,很多地方與原始佛教已有了距離,但在很多地方又更接近原始佛教,例如更強調自力信仰,佛在我心,我即是佛。

佛教文化,經過在中國的二千年流轉,一方面有所轉變,二方面深入人心,大量佛教的思想、觀念,已每朝每日掛在中國人的嘴邊。打開《俗語佛源》,可以看到以下的兩字詞:入流,差別,平等,習氣,見地,手續,心地,心境,正宗,世界,平等,祝願,真心,真空,真實,真相,真理,恩愛,圓滿,圓通,愛河,煩惱,眼目,眼光,唯心,綺語,悲觀,遊行,遊戲,感應,解脫,境界,演說,摩登,讚嘆,翻譯,翻案……。

其中有些詞,例如手續、相對、絕對,一般以為是日本傳入的,卻原來源自佛教經典。

因緣、緣分就更加是佛教的概念了。

你在網上這虛擬的空間裡闖到這裡來,看到這段文字,自然也是一種因緣,一種緣分。喜歡了,再來;不喜歡,離開,都是緣分。

不知不覺,在這裡筆下留情一年了。因緣未滅,當可持續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