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彌敦道東西兩個世界

香港地方不算大,但可觀的東西不少,每個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有時間也有閑情,到處走走,即使是市區,也大有可觀之處。住所所在地區,每天走過,所見所聞難免麻木了;其他地區,每隔一段時間走走,一定有新鮮感,那怕見到的其實是舊事物。

上周末傍晚,要到旺角與深水埗交界的地方吃晚飯,於是早了一點出門,過海後,從油蔴地望北走到太子道,飯後又往南走回來,到了油蔴地才坐隧道巴士打道回府。一來一回,就有如旅遊了一圈回來,而且是走過了一個舊世界,一個新世界,一個在彌敦道之西,一個在彌敦之東。

兩個世界的對比是強烈的,舊世界有濃郁的懷舊感,一個不留神,以為回到了五六十年代;新世界有超新時代感,見到的多屬「新新人類」。舊世界是平面的,新世界是立體的。

往北走的主要街道是上海街,這是多少年來走過無數遍的街道,但近年較少走過,或者說很少長距離的走一遍。這一走,才發覺這裡很多東西仍保留着舊時光景,不少店鋪的門面竟然沒有改變過。其中最「存真」的,可能是得如茶樓了。樓上不知道怎麼樣,在樓下走過真仿如隔世。不遠之外有家店鋪竟然是「金筆行」。年輕一點的,可能不知道金筆是什麼了,因為自小寫的是原子筆、鉛筆,從未寫過要吸墨水的墨水筆,其高級貨曰金筆,因為筆嘴據說點了金。「金筆行」在馬路對面,如果不是時間不夠,真想走去看看賣的是什麼筆。現在不是沒有墨水筆賣,但賣的已不是實用意義的墨水筆了,且價值不菲,用來擺排場,只簽簽支票用。

上海街也不是沒有新事物的,例如走過一家麻將館就覺到很新鮮,只見左右門口分別上醒目的招紙,名堂分別是「香港牌」、「祖國牌」,分條清晰介紹不同的打牌規則。我不懂打牌,看不明白;更不明白的是,來打「祖國牌」的是些什麼人,是來港旅遊的祖國同胞?還是懷念故里的新移民?

往回走主要走的是西洋菜街,曾有波鞋街之稱,但這條大部分路段成了行人專用區的街道,似乎已不再是波鞋鋪的天下了,難怪波鞋街之名久已不聞。周末人流最暢旺時段到這裡來,我有如到了一個從未踏足過的城市。說「目不暇接」一點也不誇張,原因是這裡路面的店鋪已無法滿足人流的需要,於是向立體化發展,向樓上擴充。樓上鋪為吸引路人往上走,紛紛以誇張的手法向街上行人招手,落地大玻璃窗的展示花樣百出,霓虹招牌更不用說了。擠滿行人的馬路上,還不隔多遠就有一個密匝匝的人圈,看各種各樣賣藝的、宣傳的表演。

西洋菜街的耗電量,相信是上海街的一百倍以上。鄰近的幾條橫的直的街道的熱鬧情況,不會比西洋菜街差多少。

離開西洋菜街前,路過登打士街一個小公園,裡面人頭攢動,原來有幾個旅行團在這裡集合,似乎都是日本、韓國團,導遊正在拿着擴音器解釋什麼,團員的眼光卻都被對面馬路如煙花綻放的燈火吸引住了。西洋菜看來已成為遊行團不可不到的香港景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