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看中芭《牡丹亭》,未可一往情深

昨晚,去看了中國國家芭蕾舞團的《牡丹亭》,這是他們繼幾年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後,又一部創作舞劇。中芭近年似乎越來越予人信心。昨晚是他們在香港藝術節四場演出的閉幕演出,現場所見,堪稱冠蓋雲集,城中名人高官、前高官不少,洋人也特別多。看來大家都對中芭這齣新劇寄予厚望。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中芭邀請張藝謀作導演的,那年來港演出,我沒有觀看,為是對這故事和張藝謀都有保留,恐防又要被那套用濫了的「中國符號」轟炸。《牡丹亭》是事隔七年的又一創作,由近年創作多台新編京劇而為人熟知的李六乙編寫劇本和導演。

中國不少劇團為了突破框框,近年都喜歡邀請外面的藝術家合作,中芭這次也走這條路線,舞美、服裝、燈光都請了「外援」,都屬大師級的人馬。例如負責服裝設計的和田惠美,就是國際演藝舞台炙手可熱的大家,張藝謀的奧運開幕式也請來她合作。

整台演出,以舞美的設計最突出。第一幕的三場都在舞台中央設一個不及尺高、約十尺見方的平台,這既是牡丹亭、芙蓉帳,又可載着昆曲歌者騰空而起。最具戲劇效果的,是黑白無常到來把杜麗娘帶往陰曹時,平台一角着地,面向觀眾上翹約45度,台底原是個大鏡面。大鏡面配合着燈光,仿如通向幽冥的大門,氣氛詭異。

幾次出現在背幕上的一道橫向曲折墨痕也很有戲劇效果,時而是由遠而至的路,時而是連接着在半空的大牡丹的枝,又可變成連接陰陽的黃泉路。

相比之下倒是舞蹈部分未能令人滿足。

各種版本《牡丹亭》的主要戲分都落在杜麗娘身上,柳夢梅相對擔戲不多。李六乙改編的劇本中,柳夢梅的分量更加被新加入兩個自我的麗娘──花神麗娘與昆曲麗娘搶去了。花神麗娘的戲份更不下於柳夢梅,與杜麗娘一再有可觀的雙人舞,她火紅的舞衣也是全劇中最奪目的。難怪,《牡丹亭》的宣傳單張的重點也落在一紅一白兩個麗娘的雙人舞之上,如果不留意,看不到柳夢梅的身影。劇中除了兩場重點男女雙人舞,柳夢梅就「行出行入」了。

李六乙似乎對中國傳統女性角色較有興趣,曾創作京劇《巾幗英雄戰爭三部曲》,主角分別是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改編《牡丹亭》重女輕男也就不足為奇。

《牡丹亭》全本有55本,如今改編為序幕加兩幕六場,十分濃縮,加上夢裡夢外、陽間地府,時空複雜,還有三個麗娘,就更加錯綜離奇,即使對《牡丹亭》的故事有印象,也不易明白。我後面一位前女高官就不停嘀咕:「粵劇都唔係咁嘅(粵劇不是這樣的)。」至於洋人能看明白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全劇至杜麗娘與柳夢梅人鬼相認、幽媾、婚禮而結束,婚禮一段本意是營造出高潮,但反顯得拖沓無力。最後台中央留下序幕杜麗娘在其上幻生幽夢的披紅椅子,以前後呼應。這時,片片牡丹飄落人去空寂的舞台上,景象淒美。可惜的是,未能編排好讓椅子神不知鬼不覺地從無到有,生生硬硬地搬出來,就失諸造作了。

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中芭的《牡丹亭》要使觀眾也情生且一往而深,還大有改進餘地。
(《牡丹亭》二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