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才子」論中文

SS日前傳來城中某「才子」的文章。文字一如過往的刻毒、恣狂、譁眾取寵,所說的話有些道理,但也有些歪理。

文章是針對政府在教學語言政策上的調整而寫的,主要是拿「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框架」這句話說事,說這不是中國的人話,因為短短十個字,就已經有兩個英文強行移植的詞彙。微調(fine-tuning)、框架(framework)都不是中文云。

我很同意的是,政府很多中文的文件、新聞稿不是好的中文,大有改進餘地。政府的中文水準不高,其實是整個香港的語言大環境的反映。中文教育、中文傳媒的水平都普遍不高,政府的中文水平也就高不到哪裡去。香港政府過去只有英文是官方語言,一直到回歸前夕的一九九六年,政府才有法定語文事務署成立,鼓勵公務員多用中文。可是直到今天,公務員仍然以英文為書面的第一語言,仍然不習慣下筆寫中文。要寫,也多是先英為中;出來的中文往往帶點別扭的洋味,是很自然的。

可是要說「微調」、「框架」不是中文,就讓人奇怪了。

所有語言都有一定的包容性,這是一種語言要生存、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若不能這樣做,這種語言的生命力就存疑了。中文的包容性很強,古今如是,南北如是。北方不斷受到邊遠民族的侵擾,語言也因此不斷滲進其他民族的語詞、語音。南方例如粵語,雖然因為有秦嶺的保護而逃過了很多北方的戰亂,使語言保持了雅言(孔子周遊列國時的用語)南傳以來的大量語詞、語音,但一樣也受其他種族語言的影響。

例如粵語中就保留了不少壯族(僮族)語言的說法。細想叫「諗」,抓住叫「拈(nin2)實」,一團叫「一舊」,就是壯語。一些詞與北方話顛倒,和壯語一樣,例如公雞叫雞公,客人叫人客,乾菜叫菜乾。

要提倡寫純粹的中文是對的,但不必過分計較哪一個詞是中文、哪個不是。我的原則是,原來中文有的,就不必用外來的。例如我不會用「雷射」(更不要說『鐳射』,那是有輻射的radium ray)而只會用「激光」。

引進新詞不是壞事,而實在是好事。我是不會說這些新詞不是中文的。事實上,我們現在的中文裡有大量外來語,包括詞匯、語法、表達方式等。這是中文進化的表現,豐富、加強了中文的表達能力。如果五四之後引進的外來語都禁用,現代人還可以寫文章嗎?

說「微調」不是中文根本說不通。「微調」泛用在一般事情上,比較新鮮,似乎是近十數年的事,但「微調」是早存在於中文的,只不過過去屬於技術詞匯而已,主要在電子行業中使用,就像英文fine -tuning本來也是技術用語一樣。

至於教育語言政策的最新調整說是「微調」是否恰當,則是另一回事。這屬於政治上的考慮,與中文好不好的關係不大。

「教學語言構架」就確實不知所云,大概行內人是明白的,但作為與公眾溝通的語言就欠佳。其中自然也有政治上的考慮,就是不想說得太白,故作高深以含糊其辭。

縱觀各地的官僚機構,都有在敏感問題上試圖蒙渾過關的傾向,就是力圖把負面的東西說得好聽一些、模糊一些。有些說法已經習慣成自然了。例好,明白是經濟萎縮、衰減了,卻要叫「經濟負增長」。負就是下降,怎麼會是增長?

昨晚讀書看到這樣一段舊事:「一九四五年,我們突然間在廈門鼓浪嶼看到報紙,說日本天皇把太平賜給天下。……日本人不說日本投降,卻說天皇賜太平於天下。」日本人當然是以純正日語說「日本天皇把太平賜給天下」這話的,不能因這話自欺欺人而說這不是日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