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處於超大型城市的邊陲

珠三角一個很多人忽視了的問題,或者說現象,是超大城市化。

今天剛讀到,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美國的Joseph Stiglitz曾有這樣的預言:廿一世紀影響人類進程、改變世界面貌的有兩件事:一是美國等國家的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 馬降龍村空置的大宅

這麼說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不僅是中國的大事,也是影響世界的大事。我們在香港,正好經歷著這樣一個過程。香港嚴格地說,不屬於珠三角,而是屬於所謂大珠三角。而隨著香港加速與珠三角融合,香港很難不被融合到珠三角這個超大型城市群中去。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旋渦,有著巨大的引力。

城市化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然道路。中國有七八億農民,單靠農業生產,斷然無法解決農民的生活問題,必然要把大量農民轉移到城市中去。改革開放的30年,也就是一個大量農民工走到城市,逐步成為城市居民的過程。出現幾個超大型城市──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城市群──也就不足為奇。

只要走進珠三角,就可以發覺這個超大型城市已成型了,各個城鎮之間已逐步連接起來,原來的農田郊野,從公路望出去幾乎不見蹤影了。各個城鎮之間的特色開始泯滅,地方之間在趨同。建築物好像是同一家工廠流水線出來的,路牌標誌標準化,只有路燈好像還有少許差別。以前的河汊渡口分隔了不同的方言區、飲食文化,高速公路一下子把隔閡衝破了。停下車來,聽到的是同樣的語言,少了鄉音;走進菜館,食物的特色也漸漸淡化了。

所以到了珠三角邊陲的台山、開平,見到大量的農田和有特色的建築物,還多了不同的鄉音,就有一種清新的感覺。

這是好是壞?是進步還是落後?這得看你從哪個角度看,和懂不懂得充分利用。

開平為碉樓「申遺」成功,儘管有商業操作的成分,卻不失為好的開始,起碼看到祖先的遺產有利用價值了,好過以為是破爛,拆之唯恐不及,就像北京大拆城牆和四合院一樣。

但一個地方的古舊建築物,除了要保留之外還必須賦予新的功能才能獲得新生命,而這又不能都一股腦兒地去搞咖啡室、酒吧、博物館。台山、開平各鄉各村都有大量古舊民居、碉樓,其中相當大部分人去樓空,有的甚至是整個小墟形同鬼域的虛置。這是很巨大的資源,如何發揮它們的功能而不致大大浪費?這該是當地人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

但願這兩地方不會被珠三角超大型城市吞噬,而能發展自己的優勢,讓超大型城市裡的人羡慕,賺超大型城市的閑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