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中樂的「紅色經典」

時值二零零八年年未,有大量回顧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東西。也有另類的,就是把眼光放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去。上星期六去聽了一場名為「紅色經典」的中樂演奏會,就是這樣的另類活動。

一九七八年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里程碑,把中國分成了前後兩個判然有別的階段,甚至可以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而整個世界,也因為這個佔了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國──一條巨龍──翻了個身,而發生了巨大變化。

三十年來的變化是正面的,但卻又不能非黑即白的把三十年前的中國截然否定。在中樂方面,三十年前的新中國有不少值得留戀的作品。所謂「紅色經典」,指的是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的創作,時間跨度也約略是三十年,一個世代。

論中樂(也叫民樂、國樂),那是一個劃時代的世代。現時所見的中樂合奏,從樂隊形式到主要作品,都產生於這個世代。中樂也自此從民間進入到正規音樂廟堂,從訓練、創作到演出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這也正好是一個激情的年代,有政治上激進下的激情,也有國家、民族經歷了百多年戰亂之後得到新生而在人民之中釋放的樸素激情。這在中樂世界迸發出強烈火花,創作、出版、演出都很多,而且人才輩出,出現了不少大師級的人物。

那個年代的中樂作品很有特色。由愛樂民樂團舉辦的「紅色經典」音樂會突出的是「紅色」的一面,即「突出政治」的一面,創作尤其是在標題上政治味道濃烈,例如音樂會演出的《大寨紅花遍地開》、《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等。另一方面是「土色」──民間色彩濃厚。當時很多大師級人馬有民間藝人背景,創作與演奏風格都帶著強烈的不同地方色彩,即使是新一輩的人才也必須深入民間學習。那晚演出的《陝北組曲》、《社慶》、《瑤族舞曲》是這方面的代表。

在香港,六七十年代是中樂蓬勃興起的年代,主要是業餘樂隊,有十幾二十隊之多;職業的中樂團是在此基礎上到七十年代未才出現的。吸引香港青年業餘樂手的,主要是中樂的「土色」,而不是它的「紅色」。那時的作品,撇開標題不理,都很有味道,可以再三欣賞。因此,這樣的作品,在政治上已經過氣,甚至是「政治不正確」了,但從音樂角度,仍然歷久不衰。

周星馳年前拍了《功夫》,在電影中對功夫和功夫片致敬的同時,其實也對中樂的「紅色經典」作出致敬──片中的配樂,都是黑白粵語功夫片時代用來配樂的中樂「紅色經典」。

──中樂「紅色經典」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