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很高興Paul Krugman得獎


剛從洗手間出來,看到電視上一個熟悉的面容硬照一閃而逝,他不該是新聞人物,為什麼香港的中文電視台會出現他的畫面?我立即預感,他得了諾貝爾獎。一問,果然是,很高興。

他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教授Paul Krugman(保羅.克魯格曼,港台也譯為克魯曼)。

我當然不認識這位大教授,沒做過他的學生,更不是他的朋友;感到高興,只不過因為十多年來一直是他的讀者,從他的文章中得到很大教益。

Paul Krugman長期在《紐約時報》寫文章,有很多讀者。我成為他的讀者始於亞洲金融風暴之時。當時,從《新聞周刊》的報道中知道,他的讀者包括了不少對沖基金大鱷。這些大鱷可以說是他最好的學生,他們學以致用,從Paul Krugman的國際金融經濟分析中認識到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弱點後,就聯合部署進攻計劃,首先以泰國為目標發起攻擊。於是,國際間產生骨牌效應,一發不可收拾。

這當然不能怪Paul Krugman,他的分析不能叫有關政府警惕,而「教精」了金融大鱷,只能怪有關國家的官僚不如金融大鱷「好學」。

早幾年,有一段時間無法從網上看到Paul Krugman的文章,原因是《紐約時報》看到他的文章有價,要收費才讓讀者閱讀。被「吊起來賣」的專欄作家還有Thomas Friedman(《地球是平的》作者)。即使進入Paul Krugman的個人網頁,報上發表過的專欄文章也不得打開。大概到去年,《紐約時報》忽地「幡然覺悟」,徹銷了收費做法,原因是發覺開放閱讀,以閱讀量換取廣告量更划算。這真是「皇恩浩蕩」。

如果一直追看Paul Krugman的文章,應該很早就知道他對美國經濟不看好。早在房屋泡沫爆破之前,他已連讀發出警告。到投資銀行開始「爆煲」,他警告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頭。對保爾森的七千億美元求市計劃,他質疑它的成效,因為計劃是空洞的,沒有理論依據。他主張政府不能只投入資金,而應換取銀行的股權,而這正是英國後來果斷實施而歐盟、美國跟進的方案。

早在他得獎之前,他的「粉絲」已在他文章下面的回應中提出,下任美國政府應委任他做財政部長。剛才在《紐約時報》上看到,這樣的呼聲更強烈了。

他的專欄一星期兩篇,都足以讓你好好咀嚼一星期。想知道什麼是一流的專欄文章,不可不看。最難得的是,這樣一流大學者的文章,真正的深入淺出,並不難讀。這裡是他最新的文章http://www.nytimes.com/2008/10/13/opinion/13krugman.html?ref=opin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