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粵音,正邪如何定分界

關於粵語的「正音」,還有很多話值得說的。

何文匯以提倡粵語「正音」出名,有一段時間,電子傳媒、學校都把他的「正音」奉為圭皋,「時奸」(時間)之聲不絕於耳,招來很多非議以至憤怒,為之口誅筆伐者麕起,皆斥之霸道。

如昨日文章指出,在音韻學上,本無絕對的所謂正音;有時說哪個是「正音」時,不過是說在當時大家都接受的讀音而已,即是說那是當時不同字典都採納的讀音。這樣的讀音放到歷史上去考察,就未必「正」。字典之所以有必要存在,作用之一就是提供一個當時接納的標準。不但讀音如是,字義的解釋也如是。大家都知道,很多字、詞的意思,會隨著時日、地域的變遷而大異。魏晉時的「風流」與現代的「風流」雅俗有別;大陸的「檢討」與香港的「檢討」更是正反相分了。

關於粵語的讀音,我經常參考饒秉才教授所編的《廣州音字典》。這是廣州的出版,就廣州話而言,理應較權威。字典的前言就「正音」有很好的論述。

這本字典對某字的某一義項有多個注音時,會在第一音之後,加個「又」字,注上第二、第三音,是為「又音」,是字義不變之下的「又音」。

前言特別指出:「又音中,傳統讀音在前,今讀在後,兩讀均算正音。」而且:「如傳統音已不用或極少用,則取今音。」如「葉公好龍」的「葉」,本讀「攝」,但《廣州音字典》只注今讀,讀如樹葉的「葉」。這就像宣布「葉」的傳統讀音死亡,不必理會了。

另外一些音更註明「舊」,即舊時的讀音。而普遍流行的「誤讀」(指已在社會『約定俗成』的),一般均註明「俗」。如「糾」字,註音為「矯」,但另註「俗音」為「抖」。

有些字的約定俗成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有忌諱。比如溝通的「溝」字,現在都讀「摳」。如果你要堅持「正音」,就像講粗口了,有必要嗎?在《廣州音字典》中,「溝」字的註釋把它的「正音」列為「又音」是有道理的。

這樣的處理,你就容易有所選擇,知道哪個讀音在什麼時候可以接受,而不必非黑即白,非正即邪。也不必硬把已宣布死亡的字音拿出來,強要大眾復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