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立法會上贈書,好事也

對於日前立法會上演的贈書一幕,勿論當事人之對錯,實在是好事。

我工作以來,發覺身邊的同事沒幾個是喜歡讀書的。我做的是頭頂文化光環的工作,工作同不停變化的世界有關,這使我經常想著:怎樣才可以跟上這個世界的步伐?

不過,這可能只是我個人的問題,因為身邊很多人感覺良好,因為他們做的是新聞工作,每天都跟著本地或世界的時事轉,大概會認為自己就是走在世界發展的最前線,哪裡有跟得上跟不上世界步伐的問題?

事實上,他們不過是被牽著鼻子走,做一個被動的報道者,並不真正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要強加分析、評論,就更難了。

我一次同一家報社的社長談話,獲悉他提升了某先生做總編輯,我打個哈哈,給這位社長一個忠告:要讓某先生多讀幾本書。這位社長也不怎麼樣(當然只是在我眼中),我也曾給他贈過書,希望他長長見識。

新聞從業人員對於世界變化之快應該是最敏感的,可是不見得比其他行業的人更急於多看書以補不足,藉口都是工作太忙。

梁文道日前在《明報》被問到作為傳媒人與讀書人的矛盾時說,兩者的矛盾很大。他接著批評香港很多評論員和媒體人沒有做好本份,「竟然有人直認自己不讀書」,且以飯局代替讀書,「把專欄用作公關之地」。

梁文道花了不少時間讀書,自言花了兩三年工夫讀金融教科書,讀到明白金融專家和評論員在說什麼,「讀到我差不多可以當財經評論員」。

但香港這樣做的傳媒人並不多。

每看到香港的報紙爭著為剛發生的時事發表社論時,我就暗自搖頭,心想:你們就那麼博學多聞,什麼事情都不必深入去研究一下就能指手劃腳?

這是香港競爭激烈的傳媒生態下的怪現象,對熱門新聞不搶先評論就等於失敗。可是你去看看真有質素的報章的社論,例如《紐約時報》的社論,你會發覺他們的評論很少那麼緊跟新聞,而總是與新聞有個時間差。我的理解是,他們的社評委員會在討論過要對哪條新聞作出評論後,還要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究,才會負責地發表真正有分量的評議。

香港讀書的風象不彰是公認的,但我最近與一位年輕的專業人士閑談,發覺他連近年全球大熱的《世界是平的》一書也未聽過(更遑論看過了),仍然大為驚詫。香港人不愛讀書,要讀的話也是一些不知所謂的書。到書店走走,看看那暢銷書榜列出的書籍,真為香港人汗顏。實際上,香港連一家像樣、讓人驕傲的書店都沒有。最近接連知道,灣仔的台灣城邦書店要關門了,也在灣仔的新華書城也要遷到北角而大大「縮水」了。

因此,立法會上把讀書問題拿出來,不管誰對誰錯,總是好事。

3 則留言:

  1. 讀兄一席話,真是倍感汗顏。精力充沛時又疏於學習,現時老眼昏花,要讀上一段文字也倍感吃力,加上文化程度不足,更無法像兄般博覽各國評論,真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之感。
    文中提到本地傳媒評論文章不堪入目,以我等水平也深有同感。就以近期金融海嘯港府作出一連串措施,本地報章就少有深入評論。為何要推出百分百存保? 有何利敝? 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供選擇等等。一概沒有。一時罵政府反應遲鈍,一時又說這措施隱藏危機。與兄翻譯的外國評論實在不可同日而語。拜讀之餘,再一次多謝。

    回覆刪除
  2. Sunny,

    多謝你上我的「部落格」捧場,並寫回應。在網上寫東西, 無非是興趣,能有人來分享,是高興的事。我是不敢期望有很多人愛看的,不敢說「曲高和寡」,而是太不合潮流了。

    雪樺

    回覆刪除
  3. 香港是個商業社會,什麼都講Market,"駡人"有市場,不必有理有據,但求"聲大夾惡",美其名為"代小市民出氣",某些人更借此登上議員寶座,駡得性起,更可扔東西贏取喝采,報章"評論"無法動手,只能"筆伐",至少可省卻分析研究的功夫,也很化算。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