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重溫克魯曼舊作:金錢能買來幸福嗎?

譯者按:保羅.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剛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這裡譯出的,是他在一九九九年六月一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原題是Money Can't Buy Happiness. Er, Can It?(金錢買不來幸福,是嗎?)。文章發表時,美國僥倖避過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襲擊,正迎來科網熱帶來的更大消費繁榮。克魯格曼卻以經濟學家的敏感提出了警告。在美國引發了全球性金融海嘯之後的今天重讀這篇文章,結合到美國、香港以至內地的情況去看,正好溫故知新。

幾個星期之前,我和太太終於抵受不住現代生活的壓力,買了一具手提電話。接著就發現,我們對這玩意有些疑問就是找不到答案,因為電話服務公司接到成千上萬新用戶的查詢,服務跟不上。

同一時間,我的父母因為房子的一些小毛病要求有關承辦商解決,得到的答覆是,本地區所有的木工、管道工都應接不暇,工作訂單排到了明年。

你認識的美國中產人士都會向你投訴類似的故事,就是服務差勁、交通擠塞、房價太貴等等。事實上,對經濟繁榮不滿而形成的大合唱愈來愈激越了。人們感到,大手大腳的花錢並未如想像的那麼開心。不滿的多屬雞毛蒜皮小事,但這個投訴大合唱很可能標誌著人們心態上更廣泛的轉變──這心態轉變若來得不是太快的話,會是健康的。

當然,人們若不是富起來了,是不會對繁榮造成的不快投訴的;從某一角度來看,這樣的嘀咕正是美國經濟史上一個異常成功時代的標誌。就算這樣,你不是苦行者也會感到,在世紀末的美國,人們撈錢──特別是花錢──的手腳是不是有點躁狂了。

連乾巴巴的統計數字也顯示情況有點不對勁了。想一想:我們的經濟已經連續第八年擴張了。在景氣的日子,消費者開支通常滯後於整體經濟,因為各個家庭都會思量著,日子不會總是那麼順心的,得為困難日子攢些錢。

可是,消費者這回卻在前面領跑:經濟從一九九八年第一季到一九九九年第一季取得可觀的百分之四增長,消費的增長卻更高達百分之五點五,耐用品如手提電話、浴衛設備、跑車、家庭娛樂設施等的銷售更增長達百分之十二。

有兩個理由要質疑美國的消費熱潮是不是真的好事。

首先,按照傳統的標準,一個美國普通家庭花錢花得這麼厲害,有點…有點…不知分寸了。事實上,這個國家從來就不多的個人儲蓄,現在差不多完全消失了。的確,數以百萬計的家庭看到自己的財富膨脹是由於股市上升;擁有股票的人是比過去多了,但大部分人在股市其實沒有什麼個人利益。

你可能反駁說,普通家庭不管工資上漲緩慢仍然放心花錢,是因為相信美國會繼續繁榮下去。但是調查顯示,很多工人還在擔心職位不保,以致令人驚訝的不敢要求加薪。

那麼為什麼消費那麼厲害?消費猛增大部分是那些有大量股票而又認為近來的賺頭不但未完、還會持續不斷的家庭推動的。其餘的,至少部分源自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Frank,譯者按:美國著名攝影家)所說的奢侈狂熱:年入三萬美元的家庭像年入六萬美元的家庭一樣花錢;年入六萬美元的家庭像年入十二萬美元的家庭一樣花錢,如此類推。結果,我們都試圖去趕上蓋茨了,可事實上我們很多人確實花費不起。

這就引起了深一層的憂慮:很有理由相信,就算是那些花得起錢的消費者最終也難以隨心所欲。這樣說難免有點說教或者傲慢了,但你會發現這樣的傳統智慧是有確切的統計學證據的:金錢無法給你買來幸福,更不會為整個社會買來幸福。

部分原因來自我家遇到的那種擁擠現象:在幾乎沒有人擁有汽車的時候,有一輛汽車的家庭就是皇帝;但到人人都有兩輛汽車的時候,就得為交通擠塞浪費很多時間了。

其次,而很可能更重要的是,人不是根據自己的絕對生活水平,而是根據同別人比較的相對生活水平來衡量生活好壞的。不錯,從物質角度來看,今天活在貧困線下的人,過著幾十年前中上階級一樣的生活,但這難以阻止他們覺得自己生活貧困。消費開支一旦習以為常,不滿即隨之而來:當你過慣了某一高水平的生活,你就不再興奮了。

但是,對於近來的美國消費主義,有一個非常有力的反駁論據:這消費主義對消費者確是不好的,可是對生產者卻很好啊。你看,花錢不一定帶來幸福,但它創造就業,而失業帶來悲哀是立竿見影的。

有美國式的躁狂消費者,總好過大家都是日本式的抑鬱消費者。在日本,過去幾年唯一暢銷的耐用品是家庭用保險箱,用它存儲現金較安全。

要像比自己富裕的人一樣過日子儘管徒勞無益,卻使美國經濟分毫無損地渡過了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譯者按:指亞洲金融風暴);並且雄辯地顯示出,一次全球金融震動畢竟好過再來一次三十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機。

美國由消費者帶動的經濟繁榮,存在著強烈的老鼠賽跑因素,商業輪子不斷滾動正是那些在蘢子裡賽跑的老鼠維持的。美國人繼續去比賽誰擁有最多玩具固然不光彩,但更糟糕的是:比賽一旦停頓下來怎麼辦?

現在,儘管消費數據上還看不出來,但流行文化中已隐約出現了美國人開始厭倦高消費的苗頭,這意味著美國消費者若干年後會聰明起來,花錢會謹慎些。讓我們祝願這真的會成為現實──但變化切不可發生得太快。

(蕭雪樺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